一個人麵對工作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他走向卓越還是平庸的分水嶺,也是區分一流員工和末流員工的重要標準。麵對困難,一流員工態度積極,會主動想辦法解決,末流員工態度消極推卸責任,會找借口為自己辯解。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成功與失敗,全在你的一念之間。那些想辦法的員工,有條件會好好幹,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幹,他們隻重結果,不畏困難,自然最後豐收的果實也非他們莫屬。
“我”是一切的根源
失敗者說:“我對現在做的工作一點都不喜歡,與我所學的專業也不相符。整天無所事事,工資也很低,隻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我也看不到更好的發展機會,唉,隻能怪我運氣不好。”
成功者說:“其實沒有人束縛你,真正束縛你的是你自己的思想。機會不是等來的,天天做‘白日夢’是沒用的,要努力才行,要靠自己的勤奮,靠自己跑到前麵來爭取。”
一個人有沒有成就,是不是成功,隻有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根源。我們不可能改變風向,但可以改變風帆,我們不可以改變事情,但可以調整自己的態度,我們不可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所謂“境由心生”,當我們自己的態度改變了的時候,周圍的環境自然就會隨著改變。
有一位老鞋匠,40多年來一直在進入城鎮必經的道路上修補鞋子。有一天,一位年輕人經過,正要進入這個城鎮,看到老鞋匠正低著頭修鞋,就問老鞋匠:“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裏?”老鞋匠抬起頭,回答說:“是的,我在這裏已經住了40多年了。”年輕人又問:“那麼你對這個地方一定很了解。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要搬到這裏,這是一個怎樣的城鎮?”老鞋匠看著這個年輕人,反問他:“你曾經住過的地方的民情風俗如何?”年輕人回答:“我住過的地方的人啊,別提了!那些人都隻會做表麵文章,表麵上好像對你很好,私底下卻沒有一個人會真正地對你好。整天就知道勾心鬥角,在那裏,你必須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想搬到你們這兒來。”老鞋匠默默地看著這個年輕人,然後回答他說:“我們這裏的人比你們那裏的還要差!”這個年輕人啞然離開。
過了一陣,又有一個年輕人來到老鞋匠麵前,也問他:“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鎮?”老鞋匠望了這個年輕人一眼,回答:“是的,我在這裏已經住了40多年了。”年輕人又問:“請問這裏的人都怎麼樣呢?”老鞋匠反問:“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如何?”年輕人回答:“我住過的地方,那裏的人真的都很好,每個人都彼此關心,每個人都正直善良,不管你有什麼困難,隻要鄰居、周圍的人知道,都會很熱心地來幫助你,我實在舍不得離開,可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搬到這裏。”老鞋匠注視著這個年輕人,綻開溫暖的笑容,告訴他:“你放心,我們這裏每一個人都像你那個城鎮的人一樣,他們心裏都充滿了溫暖,也都很熱心地想要幫助別人,來這裏你一定會很快樂。”
同樣的一個城鎮、同樣的一群人,老鞋匠卻對兩位不同的年輕人做了不同的描述。這個故事要講的道理大家一定都很清楚:並不是那些所謂的環境影響著我們,而是我們自身對環境所選擇的態度決定了這種影響。如果你像第一位年輕人那樣,恐怕走到天涯海角,遇到的也都是虛偽、冰冷的麵孔;如果你像第二位年輕人那樣,無論是身處何地,圍繞著你的,都是老鞋匠一樣溫暖的笑容。一個人想要尋找什麼就能知道什麼,因為我們的注意力等於事實!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裏,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說麵包圈,在樂觀的人眼裏,看到的是麵包,在悲觀的人眼裏,看到的是一個窟窿。其實,這隻不過是內在感覺不同罷了,麵包圈還是麵包圈。
每個人的能力是由他的態度決定的,能力和態度是因果關係。一個人今天的能力源於他昨天的態度,一個人前天的態度決定了他昨天的能力,昨天的能力造就了今天的現實,一個人昨天的態度決定了他今天的能力,今天的能力造就了明天的現實,一個人今天的態度決定了他明天的能力,明天的能力造就了後天的現實。
每個人都是自己問題的根源,我們不應該抱怨自己今天的能力不強,生活狀態不理想,因為當我們如此抱怨的時候,說明我們前天、昨天的態度不端正。如果今天的現實不如意,要問自己是否是因為以前的能力積累不夠,能力不強,是否是因為對待能力的態度不夠好。一個人今天的現實如意不如意,重要的是看你是否曾經做過充分的準備,檢討自己態度是否端正,能力是否強。
有三個外國人同時犯了法,都要被關到監獄裏去。監獄長說他可以分別滿足這三個人一個願望。美國人就說他要雪茄煙,監獄長同意了,就給了他。美國人高高興興地進了監獄,度過他的三年牢獄之災。法國人一向比較浪漫,說他得要一個美女。監獄長說沒問題,隻要美女同意和你在一起就行。結果法國人領著美女進了監獄。
第三個人是個猶太人,他要了一個可以和外界保持聯係的通訊工具——手機。他說:“我外麵有公司,我不能因為自己的三年牢獄之災,讓我的公司倒閉。我得每個星期給公司打電話,詢問公司情況。”監獄長說:“可以,不過每通電話我都得監聽。”猶太人說:“沒問題。”就這樣,猶太人拿著手機進了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