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工作就是解決問題,問題也能變成機會(2)(1 / 2)

從此,杜慶帥再也不守“母訓”了,他的聰明才智被激活了,成了李書福麾下一名愛找問題、愛提意見的幹將。他向廠部提過問題,他向科室提過意見,但更多的是找自己班裏的問題。一次,他在裝配零件中,忽然想到每裝一個零件都要走兩步路去拿,為什麼不同時拿兩個,這樣不是可減少一次往返,節省一半時間嗎?一天要裝350個這樣的零件,就能節約350秒,一年下來全班22個人不是可節約更多時間嗎?

在安裝汽車底部的隔音墊時,他又一次想到,每次像塑料泡沫一般的東西拿起來常掉在地上,不但車內安裝不清潔,還會浪費原材料。杜慶帥覺得這又是個問題,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辦法,用條子海綿圍成長盒子,如果隔音墊要掉就掉在盒子裏,收集起來仍然可用,又省工又省料。

他幾乎每天都能發現問題。班上的工人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能發現這麼多問題,是不是有什麼秘訣。杜慶帥說:秘訣有,那就是要做一個有心人,對所做的活計多思考,多關注,你感到有不方便、不順眼、不合理的地方都有問題存在,你隻要想去改進它,問題就被你發現了。

吉利公司的“問題文化”,正是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為吉利彙聚了“元氣”,使得吉利能夠在經濟走入低穀的形勢下,成功並購世界名牌沃爾沃。

一名優秀的員工,最重要的職責是能夠幫老板排憂解難,前提條件,就是在工作中樹立主人翁精神,主動發現問題,做好重要的工作。

我們不能隻是滿足於自己的工作狀況,習慣於按照公司的安排埋頭工作,不學習,也不對工作進行積極的思考。這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時間長了,就會在大腦中產生惰性,失去創造的活力和激情。你的價值,也就會大打折扣。

培根說過:“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你從問題開始,必將以肯定結束。”其實發現與解決問題之間,就差一步,就看你是用心,還是不用心。我們應該主動想問題,才能夠提出問題,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

有效解決問題,危機也能變轉機

失敗者說:“我失敗了,這輩子完了,再也不會成功了!”

成功者說:“對於我來說,這次的失敗,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我也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不過我一定會想辦法東山再起,卷土重來。”

著名企業家潘燊昌提出了一個“三C哲學”:把Change(變動)視為Challenge(挑戰),反而有Chance(機會)開創出新的局麵。意思就是說,麵對問題的時候,如果我們從容應對,不是被動等待結果,而是主動解決問題,危機也能變成轉機,劣勢也能變成優勢,阻力也能變成助力。

沒有誰願意遭遇危機,但危機往往不期而至,給人們帶來失敗和損失,就像自然災害一樣,會讓我們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讓我們一年的辛苦付諸東流,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對危機談虎色變。

從詞義上來說,危機這個詞是由“危”和“機”兩個字組成的,那麼這個詞也就包含了兩層意思:“危”表示危險、危難,“機”則表示機遇、機會。那些習慣於給自己找借口,而不是想方設法幫助自己渡過難關的人,隻會習慣性地看到危險、危難的部分,隻有那些懂得找方法勝過找借口,懂得思路決定出路的人,才能始終在危機中看到機遇、機會。

危機中常常包含著轉機。不管是失敗還是失誤,背後都隱藏著很多對我們有用的信息,如果我們能夠慧眼識珠,從中將其挖掘出來,就能夠反敗為勝,就能夠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轉機。

保羅從祖父手中繼承了美麗的“森林莊園”,可還沒來得及高興,一場雷電引發的山火就讓這片莊園化為灰燼。麵對焦黑的樹樁,保羅“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可是年輕的他並不甘心百年基業毀於一旦,於是決心修複莊園。他向銀行提交了貸款申請,可銀行無情地拒絕了他;他四處求親訪友,一無所獲……

他幾乎用盡了所有的辦法,但始終找不到一條出路,他哀歎著自己以後再也看不到那鬱鬱蔥蔥的樹林了。為此,他茶飯不思,閉門不出,把眼睛都熬紅了。

70多歲的外祖母知道了這件事,特地跑來對保羅說:“小夥子,莊園成了廢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澤,一天天地老去。一雙老去的眼睛,怎麼能看得見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