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練習(2)(2 / 2)

從現在開始,引導式禪修將用與觀聲音相同的方式,把注意力轉向念頭、情緒,讓它們成為覺知裏的事件。念頭包括種種的內容與情緒:過去或未來,或者“為什麼我找不到要觀照的念頭?”這當然也是一種念頭。重點不在於尋找念頭,而是要成為一麵“念頭的鏡子”,將念頭的生起、持續和消失一一登記在覺知中,讓覺知涵容它們。無論是什麼樣的念頭與情緒,盡量不把它視作個人的事,而是把念頭當作一種聲音,或是心裏的某種天氣模式。

當然,一旦培養出對念頭的覺知,我們就可以一整天以正念覺察念頭和情緒,可以在任何地點、時間與情景如此觀照。觀念頭與情緒是極具挑戰的,因為我們很容易被卷入念頭與情緒的內容裏麵,然後被心念的河流給帶走。但如果你還記得“不要把念頭、內在敘事和對話看得太過個人化”,還記得隻有“覺知”才是最重要的,那麼它並不比其他觀照更難。我們並不想改變念頭,或用其他念頭取代或者壓抑,好像它們“不該發生似的”,我們也不想從中逃脫;相反,們為它們鋪下歡迎的地毯,並且單純地覺察念頭隻是念頭,情緒隻是情緒,無論它們的內容或情緒有多麼豐富。

對念頭與情緒的覺知,對身體感受的覺知以及對聲音的覺知,都是相同的覺知。若安住在覺知中.即刻就有自由,而不需改變事物的現況。通過保持覺察,我們的心完全轉化了,不需要在經驗上強加任何框架。而且,自我認識的成長也將影響我們與內外經驗的相處方式。當我們學習安住於永遠現前的泰然,安處在人類本具的定靜中的時候,我們與自心的關係更加親近友善了。

療愈和轉化將會從親近的關係與培養修習中自然顯現。

引導式練習

觀純然覺知

在這最後的禪修練習中,我們將安住在覺知本身之中,不選擇任何特定的觀照對象。

這個覺知與其他練習中的覺知是同一個。此一練習有時被稱為“無目標的注意”、“無揀擇的覺察”或“開放的存在”,完全不預設任何關注對象。觀照時,隻是單純地透過各種感官之門去知曉(我們之前看過的,感官之門不止五個)。

如我們已知,覺知可以涵容一切。它就如同空間本身,不占據任何位置。所以,它可以涵容念頭、感覺、身體感受,無論是否痛苦,是否令人焦慮。在覺知看來,這些都不重要。這就好似母親包容她的孩子。無論小孩做了什麼,經曆什麼,或害怕什麼,母親仍然以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支持孩子。即使孩子受苦,母親也以徹底的善意包容孩子。這個包容本身就是慰藉與療愈。

在某種意義上,這個練習整合了當下與無限,因為寂靜本身是無限的,寧靜是恒久、不動的。覺察並不需做出任何事,不需讓事情發生,它隻是看著,隻是覺知。在“看”當中,在覺知任何感官現象,接觸任何念頭的過程中,這些心理事件——念頭、情緒或身體感受——會自我解放,自行消解。它們不再引發其他事件,隻要我們不繼續喂養它們,它們就不會變成我們的阻礙或牽製。

所以,僅僅單純(這並不容易)且悲憫地(這有時也很難)涵容一切正在發生的事,盡可能承認並知曉在覺知中出現的任何事件,你不需要做什麼,這裏完全沒有作為。隻是躺在無揀擇的覺知、開放的存在中,一刻接著一刻。如果你散亂了、被念頭帶跑(這自然會發生),隻需一遍又一遍重建你的覺知,而這並不會成為問題。的確,心的行動具有一種美麗,隻要我們記住,它們並不能定義我們,我們無須陷入其中,心的內容也不是個人之事。

就像所有練習一樣,無揀擇的覺知也是一個機會,它邀請我們安住進入接納、空曠、開闊、知曉的覺知中。它邀請我們在“當下”這一超越時間的境界中。這一時刻為我們展現了另一種存在麵向,在其中我們可以被全世界觸動,也能夠觸動全世界;可以觸碰他人的喜悅與痛苦;更可以回到我們(全部)的感官,認清我們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