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的現狀(2 / 3)

4.冷凍米飯生產工藝

精白米→洗米→浸泡→充填→加水→加熱蒸煮→保溫→混合(加油、鹽、輔料)→低溫冷凍→計量包裝→裝箱→冷庫貯存

二、糙米加濕調質技術在碾米工藝中的應用與發展

日本的糙米加濕調質技術研究起步較早。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高速增長,20世紀50年代末期日本現代大型精米加工廠急劇增加,民間的技術研究開發投資高漲,主要以應用技術為主,並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全麵的發展(日本精米工業會設計指導部,1999)。日本研究人員從味道測試和品嚐試驗結果中發現,含水率在14%以下的白米味道明顯不好,而含水率在14%~17%的白米味道良好(竹生新治郎,1999)。北海道大學研究人員通過糙米加濕調質研究發現,碾米時糙米硬度的理想範圍是68~78N,另外根據日本精米的質量要求,碾米時糙米最佳溫度和含水率分別為15~25℃、15.5%~16.5%。但由於米糠容易酸敗及產生其他化學變化,如果長期在常規條件下保存糙米就會加速糙米陳化劣變和水分損失,造成糙米碾製後大米水分較低、食用品質變差。因此,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采用低溫倉和準低溫倉貯存糙米。日本貯存糙米調質目的主要是改善白米食用品質和提高碾米效率,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但若含水率高,糙米硬度會有所下降,調質糙米比未調質的糙米產生碎米的可能性更大(SiebenmorgenT.J.1996)。

在日本,采用糙米碾米前微量加濕調質的方法來改善糙米的加工特性已有近30年的曆史。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進行對碾米之前隻將糙米的糠層加溫、加濕,在不降低糙米硬度的情況下隻在糊粉層以上進行軟化的裝置研究並應用於工廠,此方法不但抑製了碎米的發生,降低了電耗,而且提高了碾米效率和脫胚率。針對日本糙米品種的特點,日本對碾米前的微量調質技術進行了實驗室研究。伊藤和彥等人在1985年和1986年進行了糙米薄層和厚層通風加溫、加濕研究,並將其應用於現代化的精米廠。起初,日本糙米碾米前微量調質技術采用直接噴霧著水的方式進行調質,由於霧化效果較差,水微粒子較大,導致糙米在短時間內水分急劇增加,不僅造成碎米率升高,且著水的均勻性難以控製(山本武一,1990)。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佐竹公司研製了一套糙米加濕調質裝置,它在糙米進行精選後使用超聲波加濕器和蒸汽發生裝置,通過風機往調質倉中送入溫濕風,並潤糙一定時間,使水分進入糙米糊粉層以上再進入碾米機進行碾米。該裝置主要用於改善糙米在低溫時的碾製效果,由中試實驗結果得知,使用糙米加濕調質裝置可減少碾米時的水分損失,出米率稍有提高,糙米的加工特性有所改善,因此,碾米廠紛紛采用調質裝置將精選後的糙米溫度和水分調整到易於碾製的狀態,不但在冬季使用,而且在其他季節也可使用(向井敏彥,1988)。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對糙米碾米前調質的技術開發研究進展迅速,對糙米的調質出現了多種方式及裝置:穀物加水裝置(山本武一,1989);米粒調濕方法及裝置(佐竹利彥,1989);水蒸氣白米調濕裝置(神穀昌宏,1992),並逐步趨向采用超聲波加濕的方式對糙米加濕調質。超聲波加濕器產生的水微粒子與其他方式如蒸汽加濕、汽化式加濕相比是最細的,利用超聲波產生的水霧能很快與空氣混合,糙米吸收水分速度較快、著水更均勻。由於超聲波加濕器霧化量有限及價格昂貴,對於碾米廠而言投資較大,因此人們采用經濟的蒸汽發生器與超聲波加濕器混合使用,以相互彌補不足。

20世紀90年代後期,日本開展了糙米加濕後水分滲透機理的研究,並研究了水分的壓力滲透與潤糙時間的相互關係,日本近畿大學生物理工學部的山下律也等人研究了不同壓力下糙米加濕調質水分滲透的規律,並指出了糙米的含水率對碾後大米品質的影響(山下律也等,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