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的現狀(3 / 3)

近年,韓國在糙米加濕調質方麵也作了大量研究。韓國國立慶尚大學宋大斌等人(2001)研製了連續式調質機,其調質實驗結果確認整米率增加2.2%。韓國中北大學得出了常壓、室溫條件下水分滲透潤糙時間8h左右的結論並比較了經加濕調質的糙米與未經加濕調質的糙米的碾米特性,得出糙米加濕調質後碾米碎米和精裂紋米降低70%,能耗降低30%左右,大米光潔度提高,食用品質提高的結論。

我國糙米加濕調質工藝和設備的研究起步較晚,政府一直將包括稻米在內的糧食作物生產放在高產的研究上。為了達到安全儲糧的目的,我國通常采用常溫通風儲存的方式儲存稻穀以降低儲存溫度和水分,長期儲存稻穀水分降低較多,一般為11%~13%,因此皮層和胚乳、胚部分結合更加緊密,脆性增加,因而碾米後碎米率升高、出米率降低、碾米能耗增加,而且食味下降。基於這些問題,近年國內企業和業界人士開始研究糙米加濕調質工藝和設備,認為對低水分稻穀(包括新稻穀和陳稻穀)采用著水潤穀加工工藝即調質處理是減少碎米率、提高出米率和大米質量的一種切實可靠、簡便易行、立竿見影的有效方法(沈保平,2000)。實施糙米加濕調質碾米工藝技術,可以較好地保留大米的自然營養層,使大米的表麵光潔,可有效地抑製不法企業和個人使用油、膠、蠟等上光劑對大米進行拋光,蒙騙坑害消費者,促進大米向精製、營養、綠色、安全方向穩步邁進(李成毅,2003)。

王九菊等人(1999)研究了早秈米著水調質加工,通過稻穀加濕後碾米試驗表明:隨加濕量和潤穀時間的增加,糙米的爆腰和碾米破碎率增加;稻穀著水後,對礱穀工藝影響較大,著水較多,稻穀脫殼困難,必須加大輥間壓力,增大吸糠風量,耗能則相應增加。金增輝(2002)進行了淨糙米著水調質加工工藝研究,比較了稻穀與糙米加濕試驗,結果表明:由於稻殼與糙米之間有一個斷層,水分深入轉移較慢,因此要求潤穀時間較長,一般為20~24h,所需的潤穀倉容量大。稻穀著水調質後,會給後道清理除雜增加一定的難度。陳蓮等人(2001)研究了稻穀增濕通風調質過程中的吸濕率,結果稻穀的吸濕率隨著通風空氣濕度的增加而增加,也隨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與風量成正比。安紅周等人(2003)研究了以超聲波霧化方式對低水分粳糙米、秈型雜交糙米進行調質,探討糙米超聲波霧化調質最佳工藝參數,在最佳工藝參數條件下,經粳6811和秈雜交糙米試驗,粳米整精米率提高3.55%,秈雜交米整精米率提高1.35%。黑龍江省北大荒米業有限公司二九一製米廠對采用糙米加濕調質工藝前後進行了對比測試,得到加工每噸成品米節支增效計42.31元的結論(陳弘等,2002)。

近年,一些廠家開始自行設計製造糙米加濕調質設備。蘇州楚天自控設備研究所有限公司設計的MCT6型糙米加濕調質器,其水霧發生器能產生散開角大於60o的超微水霧粒子,該調質器已在江蘇、浙江、黑龍江、甘肅等省的十多家米廠得到應用(孟楚年,2003)。哈爾濱雙碩盛糧機技術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生產了SCS係列糙米加濕調質自動加濕機。據報道,其節省碾米能耗為10%~15%,降低碎米率為3%~7%。

目前,我國糙米加濕調質技術的應用還存在許多問題。國內一直沒有專用的糙米加濕調質設備和調質工藝標準。20世紀90年代中期,部分米廠開始設置了調質工藝,但大都采用小麥著水設備或簡易的噴霧著水裝置,在加濕的均勻性、可控性等方麵尚存在一些問題。國內對低含水率(14%以下)糙米直接加濕調質的工藝進行係統介紹的書籍還很缺乏。關於糙米加濕調質後各工藝參數對糙米的碾米品質、碾米能耗的影響規律,糙米加濕調質技術的機理及水分滲透並均勻的規律,糙米的力學指標隨調質條件變化關係等研究尚很缺乏。因此介紹適合我國稻米品種特性的調質工藝參數、揭示其技術機理和研製適合我國國情的糙米專用調質設備是該項技術推廣應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