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來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例如:

定期鍛煉

合理安排時間

不輕易放棄

注意力集中

這是一些好的習慣

遇事總往壞處想

不自信

總是指責別人恐懼

抽煙、喝酒

這是一些壞習慣

某些習慣無所謂好壞,例如:

用左手拿筷子

喜歡用挎包,不喜歡用手提包

瀏覽雜誌時從中間翻看

習慣經年累月對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產生很大的影響。它能夠載著你走向成功,也能拖著你滑向失敗。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會變成怎麼樣的人。正如薩穆爾·斯邁爾所說:播種思想,收獲行動;播種行動,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值得慶幸的是,你的意誌力比你的習慣更強大,因此你能改變習慣。例如,試著將你的雙臂環抱胸前,看看哪隻手臂在上麵?然後試著反方向(改變手臂的上下位置)環抱一次。感覺怪怪的,對吧?但如果你連續一個月這樣反方向環抱雙臂,你就不會感覺那麼怪了,並且不自覺地就會反方向抱雙臂,此時,你已經養成新的習慣了。

自控專家辣評

習慣就是一種程序,對程序進行有意識的調整的力量就是自控力。如果自控力能夠很好地調整習慣,就能使這個程序得以非常好的優化,就形成一套非常好的心智模式,指引你走向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自控力是抵製誘惑的有力武器

現代社會存在太多的誘惑,它們總是展示著迷人的一麵,引誘我們漸漸遠離自己的理想與目標。當麵臨誘惑的時候,怎樣才能巋然不動呢?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米切爾認為一個人是否能夠經得起誘惑,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自我控製力。

他認為:我們無法控製這個世界,但我們可以控製自己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當麵對誘惑時,最有力的支持來自於你自己。

內心堅定的自控力是抵製誘惑的有力武器,它使人從重重迷惑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重新做自已的主宰。所以,自控力是抵製誘惑的根本。他這一論斷並非是想當然。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

米切爾為此專門設置了一個考驗兒童耐心和意誌力的棉花糖實驗。

在實驗中,他召集了一批4歲的小孩,然後依次把每個人放在一個房間裏,房間的桌上放著一塊棉花糖、曲奇餅和脆餅幹。他告訴這些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就吃掉這些零食;或者等待15分鍾,得到額外的棉花糖、曲奇餅和脆餅幹。說完,他就離開了房間。

當時卡羅琳和哥哥克雷格都參加了這個實驗。成年之後,卡羅琳對這次試驗並沒有清晰記憶,做實驗的科學家也拒絕透露關於實驗對象的信息,但她有強烈的感覺,自己選擇了等待,吃到兩塊棉花糖。“我很擅長等待,”卡羅琳說,“給我一項挑戰或一個任務,那我一定會找到方法去完成它,即使意味著放棄我最喜歡的食物。”

她的母親凱倫·索廷諾更加肯定:“卡羅琳從小就很有耐心,我肯定她當時一定選擇了等待。”

克雷格對那個實驗倒是記憶猶新:“我迫不及待地吃光了那些零食。”

實驗的錄像非常有趣:在短暫等待期間,孩子們的表現千奇百怪。有的孩子用手蓋住眼睛,轉過身,故意不去看桌上的盤子;還有的孩子不停地踢桌子,或拉扯自己的頭發。一個留著小分頭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掃視了周圍一眼,確定沒有人監視他,於是伸手從盤子裏拿出一塊餅幹,掰開後舔掉中間的白色奶油,然後再把餅幹合起來,放回盤子,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多數孩子像克雷格一樣,無法抗拒眼前的誘惑,盯著棉花糖,連30秒鍾也等待不下去就吃掉了棉花糖。還有些孩子能夠堅持3分鍾。隻有約30%的孩子成功等到米切爾返回。

實驗並沒有到此結束,為了進一步研究下去,米切爾開始了跟蹤實驗。他發現:那些不擅長等待的孩子長大後他們的SAT成績較差,抗壓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交際能力也不強。能夠等待15分鍾的孩子的SAT成績優秀。卡羅琳是擅長等待者的典型。她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在普林斯頓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普及桑大學心理學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