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將幹擾因素按順序排列,前5位是:同事順便訪問、從辦公桌前被叫走(或自願離開)、來了新郵件、切換到計算機的另一個任務上、電話呼叫等。他們還詳細追蹤了36名員工,記錄他們是如何打發每一分鍾的。

研究者發現,如果沒有任何幹擾,這些員工發郵件平均要花11分鍾。然而電話鈴響和有人走過來都會分散注意力。一旦他們被打斷,再繼續原工作,就平均要花25分鍾。

最終,該公司發表了題為《不專心的代價》的報告:按知識工人平均每小時薪酬21美元計算,全美國一年將為此耗掉588億美元。

“如果我們想成功地控製工作和生活,就需要具有足夠的專注力。”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特瑞斯曼教授指出:“不專注時,人們隻能對事物的個別特征進行初步加工;而在專注的情況下,則能精細加工,並將其整合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說,隻有在專注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成功地完成手上的任務。”

這種專注力不強的習慣會導致大量時間被浪費。一是停頓下來費時,二是重新工作時,還需要花時間來調整情緒、思路和狀態,才能在停頓的地方接下去幹。這樣你完成一項工作實際上需要多個零散時間段+多次為了重新集中注意力而浪費的時間+多次因為遺忘而再度重複的時間。這些被浪費的時間,都能通過提高專注力而被節約下來。這就要求你在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自控力,做到專心致誌,有始有終。

自控專家辣評

每個人的精力和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我們都需要一套精神力量控製係統,幫助自己明智地安排工作任務。

一、不要讓突然而來的想法、主意,影響手頭上的工作,應把它記錄下來,在方便的時候再考慮。

二、盡量完成一項工作再開始另一項,切忌有頭無尾。

三、需時較長的重要項目,應安排大塊完整的時間,避免時斷時續的工作方式。

一次隻做一件需要集中意誌力的事

習慣同時做多件事情的人,很容易注意力渙散,並陷入不可自拔的焦慮之中。在過去10年中,有這類問題的人數竟增長了10倍。

信息社會,每天我們都不得不麵對大量信息處理的壓力。《哈佛商業評論》報道,當各種信息壓得我們喘不過氣,我們又不能區分優先次序時,注意力缺陷就會出現。我們不僅集中不了注意力,反而會衝動、著急上火,還會感到內疚,覺得自己不行。這時候,人們往往想應該睡得更少點兒,工作更努力些,留在辦公室更晚些,而這樣一來,大腦的情況隻會更糟糕。

世界上一些最具創造力和最有效率的人,卻拒絕讓他們的大腦承受過多的信息洪流。美國最有名的金融顧問蘇沙·奧馬說:“我一次隻做一件事,做好它後,我再做別的。”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這樣寫道:

在伯克利,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在山間小路上散步4英裏,領略舊金山灣的風景。我發現自己大概用17分鍾就可以走完1英裏的路程。以這個速度散步,我還能邊走路邊思考。

加快散步速度會完全改變我的散步體驗,因為加快速度會使我的連貫思考能力明顯下降。隻要一提速,我就要注意逐漸加快行走速度,要刻意保持更快的速度,將一連串想法加以總結的能力便相應下降了。我在山上行走能保持的最快速度是每14分鍾走完1英裏,不過這樣一來,我根本什麼事都想不了。沿著小路快速行走不僅要付出體力,還需要大腦的自我控製,以防止自己減速。自我控製和仔細思考很明顯要搶奪努力的有限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