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可以趕走老虎,使自己存活下來;逃跑也可以虎口逃生。在這兩種選擇中,不管選擇其中的哪一種,都需要我們的神經係統興奮起來,從而調動出全身的力量去應對威脅。因此,人們的意識隻要向身體輸入對抗的指令,身體就會立刻進入“戰鬥或逃跑”的模式,讓全身的每一根神經都緊張起來。

“戰鬥或逃跑”模式是人類應對外來威脅最有效的舉動,但遺憾的是,它並不適用於對待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情感和情緒當做外來威脅,采取“戰鬥或逃跑”的模式:或與之對抗,或拚命逃避。那麼,在神經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我們無疑會越陷越深,甚至瘋狂。但是內心的負麵情感卻不是老虎,而是一種能量的流動,你永遠無法逃避或者消滅它,隻能與之和平共處。這就像失眠一樣,你越想控製自己,自己就越不受控製。與失眠對抗,你注定會徹夜不眠。

這讓我想起那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雜技演員,以距離長、離地麵高而聞名天下。可是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他在上場之前,總是念叨著:這次演出太重要了,我隻能成功,決不能失敗。結果,他不幸失手,從高空摔下,當場身亡。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不是專心致誌於做事本身,而一再考慮做這件事可能帶來的結果,從而患得患失、迷失自我的心態,命名為“瓦倫達心態”。

據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數據表明,個人大腦中的圖像經常會像實際情況本身那樣刺激神經係統,也就是說個人大腦中呈現出什麼樣的想象圖片,生活中便容易向著該圖片的方向發展。例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這一情景會指揮他的行動,導致事情往往向他害怕的方向發展,這時候球大多都會掉進水裏的。一旦某種想法在我們的腦海中紮根,每次我們試圖不要去想的時候,它都會被刻得更深。

自控專家辣評

為了解決失眠問題,你必須轉變自己跟失眠之間的“關係”。一旦你開始真正地、誠實地“接受”了失眠,最後你的身體就有機會開始休息。

隻有接納黑暗才能迎接光明

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出現自我否定的心理。他們常常會在內心對自己挑三揀四,嫌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心理學家認為,正是這種深藏在人們潛意識當中的自我否定,使人們不願意接納真實的自己,同時也造成了人們內心中最深層次的痛苦。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曾經這樣說:

“小時候,我對自己很不滿意。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貧窮、最可憐的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我個子最矮,衣服最破,鞋子最舊,所以我總是躲在角落裏,上課從沒有主動回答過老師的問題。在上下學路上見到認識的人,我會遠遠地躲開,根本不敢與他們說話。

“那時候,我常常想,如果我是一個地主家的千金,我就會衣食無憂,也會有花不完的錢,那麼就不會有這麼多煩心事。

“我掉進了‘如果’的陷阱——‘如果這樣’,‘如果那樣’,我就可以‘怎樣怎樣’。在內心中,我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完美,不夠好,更不夠成功,我不能接受這個不夠完美,不夠好,不夠成功的自己。我總是情不自禁去美化自己。可是,我越是這樣,心裏就越是痛苦,也就越不能接納真實的自我。那段青蔥的少年時光,我活得好累,好累啊!”

一個不能接納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地接納他人、接納這個世界的;一個不能接納自己的人,其生命也很難有真正的品質可言。自信的堅實基礎是自我接納,快樂的堅實基礎也是自我接納。一個人隻有願意肯定自己、接納自己,才能體驗到生命中真正的快樂和自由,才能依照自己的特質活出真正的自我。

約翰·威爾伍德在《愛與覺醒》中把人的內心世界比喻為一座城堡。想象一下,你的心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城堡,裏麵有寬敞的走廊和數以千計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是完美的,裏麵藏有一件獨一無二的珍寶。每個房間都代表了你內心中的一種特質,整座城堡就是所有這些特質的統一體。小時候,你可以無所顧忌地進入每一個房間,無論房間裏有些什麼東西,你都會大膽踏進去。每個房間都與別的房間截然不同。你的整個城堡沐浴在愛的光芒之中。然後有一天,大人們進入了你的城堡,告訴你有幾個房間並不完美,不應該作為城堡的一部分。他們說,要想讓城堡變得完美,你必須把這些房間的門鎖起來。你聽信了他們的話,照他們所說的做了。隨著你的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造訪你的城堡,城堡裏不再是一片光明,而是出現了越來越多陰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