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這些人對於他人是很寬容的,但卻忍不住對自己過於苛刻——這樣的想法的確有些匪夷所思。但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她們反而會更加生氣——既然都知道這些做法是愚蠢的,但是為什麼就沒辦法製止,不去想這些呢?
這種錯誤性自我導向而引發的氣憤情緒,在女性中的發生概率遠遠高於男性。這也是多數心理學家開始研究認知行為治療的原因。
所謂認知行為治療,指基於情緒反應大於周圍環境實際帶來影響的治療,重要的是這些情緒的起源大都不是真實的。在認知行為治療裏,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的感受,就必須先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例如某位患者有一次考試未達到預定目標,便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一切都完了;如果某件工作未做好,便推想所有的同事會因此看不起她;孩子學習不好歸於自己,並認為自己是個不合格的母親。——這種非此即彼、一葉障目、亂貼標簽的認知行為是產生一係列自卑情緒的根源。
你要用積極的認知行為,這樣便可以協助你將事實從消極的那一麵裏分割出來,杜絕那些可能會小題大做的消極想法,從而抵製隨之而來的失控感。這樣,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能提高你對瑣事的接受度:我又不去做內衣模特,何必要求那麼苗條。
人應該學會批評自己,更應該學會原諒自己。一定得給自己一個機會——原諒自己。雖然這個很難做,但要學著做。
生活中苦惱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時候人生的苦惱,不在於自己獲得多少,擁有多少,而是因為自己想要得到更多東西。人有時想得到的多,而自己能力有限,所以有時不能達到,我們便會感到失望,甚至不滿。然後,就自己折磨自己,不原諒自己。
其實,讓自己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並不是你的能力不夠強,恰恰是你的願望不符合現實。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天賦,具有做種種事情的才能,當然相信自己的能力,並不是強求自己去做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事實上,世間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限度,如果超過這個限度,事情都可能是極其荒謬的。
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是人,既然是人就避免不了犯錯,至少某些時候會。某些時候,你會犯很多的錯,並會迷失方向,說了一些不該說的,做了一些不該做的。可我覺得人犯的錯,最大的錯誤就是不能原諒自己人,特別是不能原諒自己。
沒有人因犯了錯而沾沾自喜,但是我們可以坦然地接受錯誤,把它當作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把它看成自己從哪跌倒就從哪站起來的絆腳石。如果你能夠這樣做了,就會原諒自己所犯下的錯,讓所有的壓力煙消雲散。
如果你遭遇了自我苛求,就給自己一些時間,靜靜旁觀任何可能發生的事。這能克服你的搖擺不定,能讓你從做最壞打算的觀念裏脫離出來,回到正常的軌道上。
自控專家辣評
每個人都有放縱的時候,不要隻會寬容待人,不會原諒自己。要學著原諒自己,原諒自己因自控力缺失犯下的錯,將因此引發的壓力降到最低,也可以避免惡性循環的發生:放縱到後悔,再到更嚴重的放縱。
停止一切自我否定
自信與自尊是人生的根本,一個失去自信和自尊的人將失去一切,它也是自控力的根本。
不要將行為、思想、情緒、身體與自我等同起來,身體、思想、心靈和行為,它們僅是“你”的某個部分,你不能將局部等同於整體。
接受犯錯誤的人而不是這些人所犯的錯誤,你可以去憎恨自己和別人的那些“錯誤”的思想、感覺和行為,但是,你不要憎恨做這些“錯誤”事情的人。
許多人似乎很難接受自己想要的東西成為現實的可能性。這通常源自於早年養成的自我批評習慣:“我覺得自己配不上”的情節。這一信念常常跟其他信念,甚至相矛盾的信念混雜在一起:“我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我有能力滿足自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