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利益的追逐還是永恒不變的。無論國家、民族、組織還是個人,首先是“屁股指揮腦袋”。把握全局固然重要,但保障自身的利益是一切的前提,甚至自身的利益還要有所發展。“政治是經濟的延續,軍事是政治的升級”,這個曆史的經典論述已經過時了。今天,各大利益集團爭奪價值的戰場已經由鐵與血的現實戰爭轉移到金融與傳播結合的財富戰場。今天所有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的競爭,都圍繞著金融符號跳著探戈。
財富變化的價值點在哪裏?所有曆史和今天告訴我們的經驗都是相對的。隻有對未來價值需求的實在把握,迅速整合資源擁有者和利益相關者,創造更大的價值,才能在變化中把握動態平衡。這個引導要求的提升,也要求我們重新研究領導創造的新價值。
這十年,相比較信息和財富的變化,人的壽命的增長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人對生命的價值追求卻在不動聲色中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
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是生命價值的直接體現。人類幾十萬年的發展使自己的基因和動物不一樣——我們比大猩猩都要多一對染色體。國家統計局對人均壽命的統計數據表明現在人的壽命每年至多隻能增長0.5年。另外,今天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人口都處於負增長狀態。生活質量越高的國家,生育率越低。台灣作為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地區之一,緊迫地感到人口衰減的危機,政府出資百萬新台幣征集鼓勵生育的網絡口號,最後中獎的是一句話——“孩子是最好的傳家寶”。從以時間為軸的全局來看,我們對中華民族的領導智慧感懷良多。中國以30多年計劃生育的代價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創造了堅實的基礎。當年勾踐在瀕臨滅國的情況下,國王為奴,“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今天中國的發展至少是同樣的代價。我們在悟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的同時一定要盡快悟到人類種族繁衍與社會、自然的和諧關係。今天,關於上海“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的調查顯示,百分之八十九的“白骨精”不想結婚。這項調查反映出的現象會不會在中國大陸形成人口衰減的“蝴蝶效應”?從人們對生存質量的追求到對傳統生育觀的蛻變,其中透露著我們這個時代大眾的價值觀變遷,活下去是為了什麼?工作又是為了什麼?在舍棄與追求間人們用行為轉變給領導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挑戰。
人類種族繁衍在社會中的存在形態,就是家族。手工業時代是家長製社會。在手工業時代,整個社會的基礎是以家族為標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帝王的血緣到百姓的繁衍,把資產留給自己的下一代是這個社會領導不可違背的鐵則。曆史上有許多高智慧、高智商、高才能的宰相,最後不敢篡權奪國,是他們對情勢的判斷。要割斷帝王血緣的延續,僅憑他們個人的能力依舊是有巨大風險的。類似的情況也體現在劉備托孤時的情境上。話說劉玄德自知命不久矣,臨終前把孔明召到床前說:“阿鬥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丞相可自取之。”孔明馬上五體投地,涕淚交流,哽噎表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工業時代的家族與財富,總體是一種相互否定的關係。在工業時代中,財富不像在手工業時代中一樣可以完全傳承給下一代。在財富的傳承上,工業時代設置了一係列的屏障。因為要保障總體資本的價值,就要防止個別資本利用家族等一係列關係獲得超額價值的可能。“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曾被認為是摩根家族為騙取巨額保險金而上演的戲法。當然,家族還是有一點人性化的,據英國研究者加迪諾和牛頓的研究調查,當年摩根家族為保證“泰坦尼克號”旅客的生存,暗中安排了“加利福尼亞號”負責營救。證據是“加利福尼亞號”出航時全船除了3000條羊毛衫或毛毯外沒有搭乘一個乘客。卻不料美國政府預先屏蔽了遇險信號,讓“加利福尼亞號”無所作為。這樣一個全球性的悲劇導致摩根家族成為眾矢之的,接下來政府“修理”摩根家族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很快,老摩根不得不賣掉所有家族成員的股票,在官司纏身下鬱鬱而終。洛克菲勒家族、洛希爾家族……這些曾經壟斷了歐美最主要國家巨額財富的家族們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紛紛沉寂,轉化為曆史中一個個曾經輝煌的符號。
進入網絡時代,家族對下傳承整體的目標變了。家族開始讓子女做自己願意做的事,而不是千方百計讓子女繼承事業,承擔起財富的輝煌和重負。進入新世紀,我們看到了一批世界頂級富豪“引刀自宮”的行為。以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為代表,兩人明確表示要把95%以上的財富成立基金會捐獻給社會,並聯袂全球遊說富豪們向他們學習。相對地,這些頂級富豪要留給自己後代的東西是什麼?他們絕對不會不要自己的下一代。而他們的下一代要活得好,他們要做的相比起手工業時代、工業時代要有什麼樣的改變?研究他們為下一代做的事情,我們驚訝地發現其中似乎有二律悖反的行為。一方麵他們一定讓自己的子女接受全球最好的教育,在這方麵他們不惜投資,不惜工本;而另一方麵他們在子女成人以後卻並沒有讓子女直接進入他們熟悉的上流社會,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讓子女自由選擇,並從底層做起。
現年56歲的巴菲特長子霍華德,並沒有子承父業。霍華德32歲那年賣了祖父給他的股票,買了一台推土機,開始務農。他按市價向父親租用了一家農場,嚐試協助農民生產更多的農作物。過去4年他更遠赴非洲,致力一場對抗貧窮與饑餓的戰爭。他最雄心勃勃的計劃是讓非洲農民能夠免費使用抗旱玉米生物科技。和哥哥一樣,沒有沿著父親的老路,彼特-巴菲特的道路走得也很精彩。今年52歲的他,28年來曾當過作曲家、製片人、演員、錄音師、獨立唱片公司老板,還曾參與電視劇、電影的製作。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並因此多次獲得“艾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