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人脈、資金、技術等資源,是領導者的重心所在、能力體現;整合所有組織成員願景與組織願景的一致,同樣是領導者的重要使命,甚至是先導使命,當全體成員的願景與組織目標高度一致,領導者再整合內外資源就更加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共啟願景成功的基礎,在於領導者要善於體驗被領導者的個人願景。領導要讓別人做你想做的事,應該以大眾的取向為取向。每一個人由於背景不同,條件不同,境界不同,都會有自己的價值取向,並且願景也不一樣。領導者要實現自己更大的價值,不能以自己的取向為取向,而應該以大眾的取向為取向。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柳傳誌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藝術家可以追求美,道德家可以追求善,科學家可以追求真理,而一個職業經理人,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他的興趣隻能是把擺在麵前的每一個問題認真處理好,給企業帶來利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領導者要突破自己個人的興趣,個人的幸福與痛苦的感覺,以大眾的感覺為依歸,這樣才能體驗每一個群眾的個人願景。我們要避免一個誤區,即脫不開管理者那種指揮協調的心態,老覺得自己比下屬高明,這是錯的。領導價值的發揮,在於怎樣在赤橙黃綠青藍紫、多種多樣的個人願景中篩選出整個群體覺得活出生命意義的願景,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創造更大的價值。
領導者要做到共啟願景,取決於個人願景的確立。
周恩來總理十八歲時就立下宏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主席在走出湘江時,說過一句話:“我們總要努力,我們總要拚命向前。”鄧小平同誌是大器晚成,在他三起三落以後,提出了一個鮮明的中國化個人願景:“在本世紀末,讓中國進入小康水平。”奧巴馬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作為一個讀法律讀規範的人,他在引領美國人民的願景時,說出“CHANGE”(改變)和“YES,WECAN”(是的,我們行)的競選口號。把帶領美國人民改變,作為自己的個人願景。
因此,領導者能不能體驗到個人願景的價值大小取決於他能不能體驗到大多數人的願景、大多數人的目標、大多數人的努力方向。
1966年,斯諾和毛澤東進行過一次談話,斯諾問毛澤東:“你怎樣帶領中國革命成功?”主席沒有正麵回答,他說的是:“我在農村轉了十年才了解農民。”農民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是當時掙紮在生死線上的最弱勢群體,毛澤東是當時知識分子精英代表之一,一個精英了解農民花了十年時間才鮮明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願景。正因為了解了農民,毛澤東才有了中國領導者的“神”,才能腳踏實地,一切從實際出發。“打土豪”針對的是農民受到地主的壓迫,整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急盼解脫改變的心願;“分田地”針對的是當時中國一幅餓殍滿地、民不聊生的場景,農民整天麵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地勞作,也曾想過如果地是自己的,如果有自己的一份該多好的念想。簡簡單單六個字提出了中國農民要改革、要翻身的願景。在這種情況下,一批愚昧、沒文化的農民才忘我地把自己的生命付出到革命事業中。正是在這個願景的引領下,一批人突破了農民的愚昧狹隘,忘我犧牲與奮鬥,拿起了鋤頭和劣等刀槍,一心向革命。一首江西民歌《十送紅軍》表現出了軍民同心,更表現出了願景對老百姓牽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