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工業社會本著“人性本惡”的出發點,用金字塔組織將每個組織成員打造成組織的“螺絲釘”,不惜以破壞積極性與創新力為代價,來保證組織的低成本與高安全性運轉,那麼網絡時代領導麵對複雜勞動、腦力勞動、高級勞動創造新價值的趨勢,則應探索怎樣的組織形態與理念更能創造價值?是否能讓每個組織成員從“螺絲釘”式的手腳勞動釋放出來,更多地發揮頭腦的價值,成為領導者群體性的“外腦”,成為組織活力的催化劑?學習型組織就是一個能充分創造新價值的典範。
把學習和組織結合起來,這是進入網絡時代以後人們對整合資源創造價值的一個新思路。好比許多組織將軍隊管理與組織結合起來,形成紀律嚴明的“軍事化管理組織”,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實質是突破工業時代金字塔組織的局限,人與動物的本質不同,即人會思維創新的特點,聚集群體智慧,煥發群體活力,形成能使組織群體的全體成員在工作中活出生命意義的組織藍圖。
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義並非易事。我們絕大多數組織的現狀是除了個別負責全局的領導者外,大多數員工隻把工作當做謀生的手段,隻用自己的手腳和一些低級的思維做執行的工作,沒有途徑參與決策和問題的決定,沒有共識而隻有上級的意圖。網絡時代要求組織從結構和框架上展開一個全新的視閾,讓人既完成組織的目標,又活出生命的意義,隻有這樣才能使高級勞動得到整合,以類似核聚變的形式產生新價值。我們借用一句對共產主義願景的話,不要把工作與生活截然分開,而要讓工作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使工作中的人不僅在生活中體驗生命的價值,還要在工作中體驗生命的價值。
組織一方麵要為員工創造在工作中體驗生命價值的條件,另一方麵要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為組織創造的“互聯網式”的溝通契機。互聯網時代的最大貢獻是能利用幾乎零成本的信息進行溝通,它給我們創造了“大腦互聯”的條件。即類似大腦中的一個個的神經元的結合那樣,我們每一個大腦都可以成為組織大腦的一個神經元,讓每一個人的大腦智慧,通過互聯網連接形成組織的公共智慧,為組織創造新的價值。
我們一同工作的人雖然距離很近,但要實現“大腦互聯”依然受到工業社會組織的局限而“貌合神離”。怎樣突破工業社會金字塔組織的桎梏,讓人在工作中實現大腦的集合?怎樣突破少數人做決定大多數人執行的思維定勢,使一個組織的人不是在命令下進行手腳的集合,而是怎樣整合高端資源,讓利益攸關者在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中讓思想整合,產生更大的價值?學習型組織的提出和探索以及對組織模式的改善的意義正在於此。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西方的前沿管理理論中受到高度重視、並被廣泛借鑒的就是學習型組織。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201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在中國這樣一個不斷崛起的國家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作為中國人民的領導組織,敏銳地把握到學習型組織的價值,並把它創造性地運用到黨的建設中間。中國的企業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也在積極地探索怎樣運用學習型組織給我們帶來組織的變革。在經濟轉型和企業升級中,運用這個有力的思想武器,使企業做到真正的群策群力,即不僅是手腳的群策群力,而且是頭腦的群策群力,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邁進中,探索一條組織變革的新路。
把學習和組織結合起來,這是進入網絡時代以後人們對整合資源創造價值的一個新思路。組織在生存與發展的動力下,在外部環境發展趨勢下,不斷吸收、借鑒來自外部的新元素,是一種類似生物進化的適應與創新。動物在艱難的環境中為了生存,不得不去獲取那些能夠獲得更大物質利益的技能。而人類為了追求幸福,為了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可以不那麼直接地衝著物質利益而去,靜下心來學習。這是人類具有的特質。要把握學習型組織,我們首先要對學習有比較深的體驗。
在英語單詞中有兩個詞都是學習,一個是study,一個是learn。就這兩個字的解釋多種多樣。一般來說,study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研究和探索,即人類思想的傳承。而learn更強調的是學會、會做。所以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的學習,基本上是study,而從學遊泳、學開車、學騎自行車一直到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則更多是learn,這是一種服務於實踐、直接產生實際價值的學習。如同科學發展觀要求必須要在行為上貫徹執政黨的領導理念,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組織學習也一樣,即學習既要對個人成長有益,又要服務於企業實踐,為企業創造價值。
今天所有經典的MPA、MBA教科書對學習下了一個定義,即學習是源於經驗的行為改變。這個定義既考慮到思想的傳承,思想、理論、別人的體驗,又把學習的價值落到實處,即通過學習以後,我要對以往的行為進行改變。這一點,台灣教授曾仕強對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詮釋。他說,“不能把孔子這句話理解為,早上知道真理,下午死了都值得”,而應該這麼理解,“早上知道新的道理以後,就改變過去自己的行為,即在昨日過時的理念指導下的行為要死,要改變,在今天新的理念指導下的行為要活,要產生,要把‘夕死可矣’理解為改變自己的行為,獲得新生”。
所以一個人的學習力是一個係統。我們一般直觀理解的學習力指的是一個人記憶力、理解力、聯想力的高低,即進行學習的能力。我們把有這種能力的人叫做聰明人。但這隻是學習力的低級階段。學習力的中級階段是毅力,即改變自己行為的能力。它具體表現在當一個人了解什麼是正確的時候,有沒有足夠的毅力去迅速調整自己的行為。因為人的習慣要改變是很困難的。在認定正確的方向後要在實踐中做到就要跟自己的思維定勢作鬥爭,要跟自己的惰性作鬥爭。而學習力的高級階段是學習的動力。它與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緊密相連。“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一個人的心胸,在根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學習力。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孔子,又如範仲淹,最後曆史銘記的是一個人對世界、社會的體驗程度,及由此作出的貢獻。
個人學習的境界要提升,組織學習要把個人的學習力和群體的學習力統一起來,麵向網絡時代創造新的價值,我們就必須對工業時代的金字塔組織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提供了改造的方向,也給我們展開了麵向未來組織變革的新視閾。
原來組織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現在,不僅人員可調整,“營盤”也可以變動,並通過這種變動產生更大的價值。今天我們進入網絡時代後產生的價值漂移趨勢,要求組織要由整合手腳產生高效能進而整合腦袋產生高績效,這就提出了組織變革的革命性課題,由此學習型組織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