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製度引導

商鞅為了爭取國家富強,主張變革不適合國家發展的舊的法規,為了保證變法成功,在那個時代他想出了一個名垂千古的製度引導和傳播的好辦法。

商鞅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子。”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橙橙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大夥紛紛議論起來,大家認為這位左庶長可信,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

今天中國在地球村中的地位有時不禁會使人聯想到春秋戰國時的秦國。中國和平崛起以及中國絕不稱霸的提出,是基於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智慧。但不管怎樣,進入新世紀的五十年,乃至後五十年,是中華民族為世界貢獻價值的關鍵轉折階段。在這個階段上,怎樣調動人的積極性,怎樣排除大的失誤,我們還是要向曆史學習,讓曆史告訴未來。春秋戰國時期,從變革、從發展、從製度等方麵來講,做得最漂亮的是商鞅變法,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強盛。商鞅變法絕不是製度控製,而是在非常時期的製度引導。當年商鞅和秦王談了三天三夜,從機械的資曆製、貴族製、層級製的桎梏中擺脫出來,按當年商鞅形象的說法,變法是“要攪和一潭死水”。

根據當時秦國的狀況,新法必須有利於秦國的軍隊建設和擴張稱霸。因此商鞅提出的新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戰國時代,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部隊的士氣。怎樣讓打仗的將領和士兵感覺有奔頭,建立符合他們這種想法的製度?這就是製度引導。商鞅提的第一個建議就是軍功爵製,殺敵勇猛的奴隸可以脫離隸籍,常打勝仗的將領可以晉升為貴族。

2.戰爭拚的是後勤,這在今天也是一樣的。因此商鞅建議:種田種得好的人,糧食打得多的人,都可以加官晉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