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官員要出政績的,官位不是讓貴族的兒子來世襲的。因此商鞅變法中認定,官位是不能世襲的,做官要有軍功。

這些製度是對秦國的貴族製、分封製的一種突破,是一種具有顯著引導方向的製度。而這種製度引導怎樣迅速突破,傳播開來,並發揮它的引導作用?商鞅當時想了個法子,按新聞傳播學的概念來講,要製造一個“人咬狗”的新聞。把一根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頂多付給幾文錢的勞動報酬,但商鞅卻懸賞五十兩黃金。哪有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正當人們疑惑時,一個人抱著試試的心態搬起了木頭,結果真得到了五十兩黃金的獎賞,這件稀罕事迅速得到傳播,吸引了無數眼球,使得新法的傳播性大幅度提升。而我們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不就是以吸引眼球和迅速傳播著稱的時代嗎?

正因為前麵五十兩黃金的激勵,接下來頒布的新製度得到了較順利的推行。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過程中,在傳播極不發達的情況下,形成了一種較好的口碑傳播的效應,這就是製度引導。我們今天在互聯網時代,製度引導最關鍵的還是口碑傳播,真正有價值的傳播載體是人們的嘴,而不是信息知識。

怎樣把成功的做法通過製度固定起來,怎樣把失敗的做法通過製度排除出去,工業時代製度的完善和細化,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價值,避免了很多在探索過程中的重複和浪費。今天,我們發現未來的情況和過去不一樣,過去錯誤的,將來未必錯誤,過去成功的,將來未必成功。在高度變化的世界中,我們要審慎地對待製度的作用,否則製度就有可能成為守株待兔的經驗桎梏。

網絡時代對製度的突破點,不是簡單地停留在對製度的控製作用上,而是要發揮製度新的價值,即引導的價值。在未來瞬息萬變的情況下,能適應變化,獲得最大價值的一定是人的大腦和智慧,製度創造新的價值不再是對製度的完善,而是要嚐試探索製度發揮價值的新的思路和方向,即引導。我們要通過製度,建立“鯉魚跳龍門”的“龍門”,建立可以得到新價值的標杆,讓每一個人在活出生命的高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創造新的財富。

工業時代,任何一個“頭兒”,不自覺地都有這種感覺:“我養了我手下的人,我為我手下的人創造了價值。而手下人的努力卻都沒有達到我的期望。所以就當做慈善吧,既然我的錢可以捐給社會,那麼讓我手下人占我一點便宜也無妨。”與之相對的是,幾乎所有的手下都覺得:“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是‘頭兒’好像還沒有體驗到我的努力,給我的回報也不夠。算啦,在這個世上沒有公平可言啦,我們就幹活兒吧。”這個矛盾是沒有直接破解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