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南宋奸臣張俊,貪財好色,做盡壞事,但由於他有權有勢,誰也不敢惹他。一次宋高宗請大臣們喝酒,叫一班藝人來說笑取樂。其中一個藝人走上場來,說他能透過鐵錢的方孔,看出每個人是天上哪個星宿的化身。於是大家爭先恐後讓他看,他一一說出這些人是什麼星宿。輪到張俊了,藝人故意看了又看,然後裝出很認真的樣子說:“真的看不出是什麼星宿,隻看見張老爺坐在錢眼裏。”眾人開始還不明白,後來忽然頓悟了藝人的用意,哄堂大笑起來。
這藝人說張俊的那句話就是雙關語,表麵上是說張俊坐在錢眼裏,實際上罵張俊貪財才是藝人真正的意思。
有一位商人見到詩人海涅(海涅是猶太人),對他說:“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島,你知道在島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麼?”海涅說:“你說吧,是什麼?”商人說:“在那個島上呀,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驢子!”海提回答說:“那好辦,要是我們一起去塔希提島,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這裏商人把“猶太人”與“驢子”相提並論,顯然是暗罵“猶太人與驢子一樣,無法到達那個島”,而海涅則聽出了對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時話裏有話,暗示這個商人是個驢子,使商人自討沒趣。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罵別人,聽話人當然很容易聽出來,如果說話人是利用會話隱涵來侮辱人,聽話人就更應注意了。聽話人不僅要善於聽出對方的惡意,而且必要時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對方一個含蓄的回去。
有一個科技公司對內部員工頒布了一項新規定:“凡本公司員工上班時間必須穿著製服,儀表力求整潔。不得使用不當語言互相指責……”
有位主管交待屬下一個文案,可是屬下根本就不用心處理,主管發現呈上來的文案錯誤百出,於是就在旁邊批注:說明如何做才妥當。沒想到文案再度呈上來的時候,還是錯誤百出。那個屬下還洋洋得意地在第一次主管的批示旁邊畫了一隻“蟬”,表示“知了”。
這個主管氣極了,想要破口大罵,但是礙於新規定,自己必須以身作則。不管怎麼說,這位聰明的主管還是罵了人。你猜!他是怎麼罵的?這位主管罵得幽默!他在屬下畫的那隻“蟬”的尾巴後麵,畫了一團煙!你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吧!他是說:“知了!知了個屁!”
發脾氣要有技巧,必須要發得幽默,處理得當,才能“化氣”,不會造成後遺症。
指桑罵槐(或謂春秋筆法),應從兩個方麵理解。一是要運用各種謀略,“指桑”而“罵槐”,施加壓力配合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於比較強大的對手,也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
指桑罵槐的好處,在於不直接針對具體對象,然而通過故事的情境性,又能轉換出受眾對強調之物的感受性——所謂說的是那裏的閑話,指的其實是這裏的事情。
我們要特別注意,指桑罵槐術不是一種常用的方法,隻是在某些特殊的、偶然的場合,比如為了對付敵人才可加以使用,如果濫用此術去攻擊同誌和朋友,這隻能導致眾叛親離的惡劣後果。
◎指桑罵槐幾種方法的運用
一般地說,在論辯過程中,論題應該明確,不能含糊其辭,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場合下,我們又不能直接表達我們的意見、觀點,隻能采取指東說西或者指桑罵槐的辦法。
一、轉移“罵”的對象
通過罵其他的事物而達到罵論敵的目的,如何選擇一個能與論敵有一定聯係的事物加以譴責是關鍵所在。不少農民不是雄辯大師,卻是運用這種方法的高手。
從前,有一個地主閑著沒事,常出些難題刁難人,來顯示自己的本領。一天他戴著眼鏡,身穿長衫,手撐涼傘,出外遊山玩水,被一個正在耕地的農民看見了。農民對著牛狠狠地罵道:“瘟牛,東晃西蕩不走正道,眼瞎啦!”說著就是一鞭子。
地主聽後越想越不對味,這不明明是在罵我嗎?他站在地頭不走了,想等農民耕回來時狠狠地罵他一頓。
農民趕著耕牛過來了,快到地頭時,農民突然鬆了手上的犁,然後一手拉牢牛繩,一手抓起泥巴,使勁往牛屁股眼裏塞。
地主正瞪圓雙眼準備發作,一看農民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忍不住笑了。他問農民:“喂,你這是幹啥?”
農民高聲回答說:“我算計它等會要放臭屁,先把它糊住!”
在這裏,這位農民巧妙利用與地主某些行為有相似性的“牛”為罵的對象,表麵是在罵牛,實質上是罵地主,使得對方有口難言,哭笑不得。
二、通過別人代轉來罵人
某公司幾位兼職的女職員言談不很高雅,甚至對主管也不放在眼裏。有一天,主管對一個已經任職兩三年的女職員說:“年輕人最近有點隨便,請你代我轉告一下好嗎?”
那個女職員答應了,結果主管也意想不到,那幾個兼職的女職員有所改善,而那個負責轉告的女職員最為小心翼翼。原因何在?恐怕是“年輕人”這句話讓那個女職員覺得自己也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