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過對國際居住問題的比較研究,通過與學生們一起訪談踏勘,通過數以百計的規劃設計實踐,整理出了幾百份調查報告和訪談記錄,它們分別代表著專家學者、城市管理者、房地產開發者、物業管理者,以及普通居民的感受和觀點,這些成果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作者嚐試以係統的觀點審視當代中國城市居住形態的發展與演變,用整體的、曆史的、動態的觀點考察研究的對象,指出應當全麵、係統地把握城市居住形態演化的綜合機製與整體思維,從而將必要的外力幹預從簡單的功能性滿足轉化為靈活的機製性響應。
城市居住形態的係統研究和整體優化無疑是一項浩繁的工作,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為建設新世紀具有中國特色的居住文明貢獻一己之力。
研究意義
內容結構21世紀的中國,城市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已全麵納入社會轉型、經濟改革的洪流,而新世紀的居住問題也對城市管理和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城市居住形態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人與居住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要素在居住形態中的綜合體現。重視居住形態的主體性和綜合性,把握居住形態演化的係統規律與發展趨勢,重新審視居住形態塑造的工作方法,是新的時代擺在人們麵前的現實問題。1。1城市居住形態研究的重要性
什麼是“居住”居住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場所體驗,具有鮮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性。居住形態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人與居住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要素在居住形態中的綜合體現。工業革命以來,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將居住問題轉譯為“社會差異”、”經濟差異“而非”主體差異”和“文化差異”,人與空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演化為利益群體對資源的占有和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居住的“需求”被定義為與”供給”相對應的經濟學概念,對個體與群體價值取向的關注日趨淡化,對居住空間演變過程中的整體湧現和自我調節往往視而不見。而脫離了主體性和對係統演化完整機製的研究,無疑將導致認識的偏差,與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居住需要和文化心理相脫節。
本書將“居住”這一城市最基本的功能作為對象,研究居住的主體(人)和客體(空間)在發展中呈現的特點和規律,以及這一過程所蘊涵的“日常生活形態”、”社會形態“、”經濟形態”和“文化形態”。隻有在充分認識“人”的主體性地位、物質和社會空間演化的特點,並將居住形態作為係統,關注其整體優化、自組織湧現功能等係統規律,才能較為透徹地把握形態演化的內因和外力,及其演化的綜合機製,進而引導必要的外力幹預從簡單的功能性滿足轉化為靈活的機製性響應。
從曆史的角度審視城市居住形態的發展與沿革,不難發現人類在具體環境和社會綜合條件下所做出的選擇既有驚人相似的共性也有值得深思的差異,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和解讀居住形態的演變脈絡與總體規律。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城市居住形態深受計劃經濟體製影響,無論從空間形態還是社會生活形態上都缺乏多樣性。然而縱觀其住房發展目標和住區建設方法,其中蘊涵的社會公平、舒適衛生等理念至今仍是可倡導的。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大規模商品房建設以來,城市居住環境明顯改善,人民居住水平大幅上升,但是在社會保障、社會和諧等方麵出現的問題,又令人悵然若失。人們不禁要問:居住領域層出不窮的問題是發展的必由之路,還是居住形態在結構、功能層麵始終存在缺陷錯綜複雜的居住形態問題是否可以納入係統的認知,以盡可能避免必要的外力幹預帶來意外的負麵效應著眼於城市發展的當前和未來,什麼才是真正通往“和諧”與“科學”發展的明智選擇
城市居住形態學理論的提出旨在開啟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它既不同於技術科學領域的規劃設計實踐,也不同於人居環境科學的包羅萬象。概括地說,城市居住形態學研究的主旨在於:第一,要認識城市居住形態的係統結構和功能,必須首先了解承載係統結構和功能的顯性空間形態和隱性居住生活、居住文化及社會經濟形態等,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互動機製;第二,居住形態的主體性是個體和群體共同的表現,鑒於需要、目標、信息、能力等方麵實際存在的差異例如居民之間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文化教育程度,家庭結構特點,以及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的不同等。必須把握住連接主、客體的紐帶,進而協調和引導居住形態的變遷;第三,居住形態作為複雜的巨係統,存在自身演化的機製和規律,隻有當外力的幹預與係統自身演化的邏輯處於同步或耦合時,才有利於係統的健康發展。綜上所述,對係統演化的綜合機製與整體思維的探討可以說是城市居住形態學研究的焦點所在。
居住形態包含著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不同群體間的分異梯度,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城市快速發展的時期,居住形態的演變速度也隨之加劇,既表現為居住環境中豐富多樣的物質空間,也表現為居住認知層麵的複雜心理。在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技術進步、生活方式變遷等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當代中國城市的居住形態正處於劇烈變遷的重要時期——形態格局日益分化,功能結構迅速重組。在這個過程中,多元化使城市居住形態係統中的異質元素增多,變化迅速則導致城市發展過程包含大量的斷裂和突變,進而造成發展中的矛盾與不平衡。複雜係統的動態性、過程性、層次性要求人們不能片麵、靜止、孤立地看待居住形態,而是需要係統地、連貫地、綜合地考察這一具有自身複雜性和與外界高度關聯的問題。
城市居住形態相關研究綜述
作為人類活動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內容,“居住”始終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區別隻是問題的嚴重程度、矛盾的主要方麵不同。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性的居住問題引發了眾多研究領域以“居住”為主題的多方麵探討:結構主義理論從空間結構角度研究形態的演變機理;形式主義強調文化和形式對於塑造歸屬感和認同感的作用;人文主義著重從人與空間的聯係出發,強調居住空間必須為人服務的基本原則;生態主義理論則呼籲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總體來說,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潮構成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哲學的總體脈絡,也展示了人類居住文明發展的基本走向。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文主義二重奏的主旋律是:一方麵,在某些過去一直受著科學主義籠罩的學科裏,出現了走向人文主義的趨勢;另一方麵,由於人文主義更能適應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特殊情緒而顯示出自身的優越性,因此它能在新的高度和新的層麵包容科學主義的某些合理因素,從而在當代社會裏形成了以人文主義思潮為主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融合的哲學格局。徐千裏。創造與評價的人文尺度[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79與這一哲學思想格局相對應,有關城市居住問題的研究重點從物質空間轉向社會、經濟空間,從對形式與功能的探討走向對居住文化內涵的發掘,從聚焦外界的局限與約束回歸人的需要、價值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