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林奇(KevinLynch)認為:“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故事、一個反映人群關係的圖示、一個整體分散並存的空間、一個物質作用的領域、一個習慣決策的係列或者一個充滿矛盾的領域。而這些暗喻包括有很多價值的內容:曆史延續、穩定的平衡、運行的效率、有能力的決策和管理與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甚至政治鬥爭的過程。某些角色會從不同的角度成為這個運轉過程的決定性因素……”[美]凱文·林奇(KevinLynch);林慶怡等譯。城市形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本書正是透過錯綜複雜的城市居住現象,捕捉不同時代的特征和與之相對應的環境影響,試圖從係統的角度解讀居住形態的發展演變,並總結出一套研究居住形態的方法。它將居住概念的外延拓展至實物形態以外的哲學空間,著眼於在定量、定位研究與定性研究之間建立紐帶,揭示居住形態發展的規律性內涵,尋求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外力幹預,以期達成和諧健康發展的目的。城市居住形態學的出現將給相關領域帶來一係列深刻的變化:
(1)從實體中心論轉向關係中心論;
(2)從孤立地研究事物(封閉係統)轉向在相互聯係中研究事物(開放係統);
(3)從以靜止的觀點研究事物(存在的科學)轉向以動態的演化觀點研究事物(演化的科學);
(4)從單純研究物理轉向同時研究事理;
(5)從片麵強調外力作用下的演化轉向兼顧研究居住形態自身的運動;
(6)從重點闡明居住現象的還原釋放性轉向主要揭示居住形態係統的整體湧現性;
(7)從關注硬要素、硬結構、硬環境、硬力量轉向同時注重軟要素、軟結構、軟環境、軟力量。
內容結構
本書正文的論述按照係統哲學認識的規律展開。係統說明了城市居住形態學的理論體係,內容包括研究的方法論基礎、研究的視野和技術路線。概括介紹了城市居住形態研究的三個因素:要素、結構和功能,以及居住形態演化的動力機製和一般規律。具體闡述了主體—實踐—客體的研究脈絡和係統規定性,指出整體性思維是把握複雜適應性係統的重點。以人的主體性為主要論點,分析個體、家庭和群體的居住行為與需要,提出“日常生活”是研究人與居住形態係統演化的重要切入點,回歸生活世界是提高居住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的必由之路。討論的對象是居住形態的研究客體——物質空間形態,以上海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分別從城市、住區和住房三個層麵歸納、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居住形態演變的特點和趨勢。
討論社會、經濟和文化對居住形態的影響。研究表明:它們不僅是孕育居住形態演化的係統外部環境,也是構成居住形態的內部子係統——不同層次和不同側麵的係統要素彼此聯結,構成了居住形態結構和功能的表征鏈。以社會結構為主要考察對象,分別從社會空間結構、社會組織結構和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研究居住形態的演化。通過對居住形態演變的經濟過程的解讀,認識當代中國城市在體製轉型前後所呈現的形態特征和各自麵對的困境。從開發和消費、需求和供給的角度分析住房市場的非均衡性特點,解釋居住空間形態出現的聚集、分散和隔離等現象,以及居住空間的使用者、開發者、管理者在形態演化過程中所發揮的不同程度的主體性影響。通過對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製度文化等居住文化的不同側麵所進行的分析,指出居住文化在居住形態演變過程中所發揮的“穩定劑”和“催化劑”作用,它既有作為曆史傳統的強大生命力,也受到社會、經濟變革的強烈影響,並直接投射在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居住空間環境裏。通過對微觀、宏觀物質環境與日常生活層麵自組織作用的分析,指出尊重自組織演化的客觀規律是引導係統走向有機演進的重要途徑。
本書在總結了城市居住形態演化的綜合機製和整體思維,指出居住形態的係統結構是動態的立體網絡,把握結構功能耦合、係統整體優化、主體價值導向、機製應變協調等四項基本原則,是引導城市居住形態科學發展的重要前提,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居住文明則是中國乃至世界城市21世紀的共同追求。
城市居住形態學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但居住形態並非新鮮事物。居住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變化莫測、無從推斷的,紛繁複雜的居住問題研究,應該而且可以納入一個完整的體係,從而獲得全麵的研究視野。
城市居住形態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從形態學和係統論的角度出發,將居住形態的主體、客體通過係統運行的中介——實踐聯結起來,研究居住形態與外部環境及居住形態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從整體上說明其結構、功能的特征與發展、演變的規律。本章從城市居住形態學的認識論基礎出發,係統論述了居住形態的規定性、演化的動力和一般規律。2。1城市居住形態學的認識論基礎
城市居住形態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包含居住形態的概念、居住形態的特征和居住形態演變的一般規律。居住形態是帶有區域性的居住環境和居住狀態的總和,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呈現出相應的階段性特點和係統的演化規律。
居住形態以物質空間的形式存在於現實生活,但又不僅限於物質空間的範疇。作為一個開放而複雜的係統,居住形態既包含大量物質空間的因素,如住房的形式、建材的應用、空間的組織等,也具有社會層麵的內容,如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社區組織結構的形成和社會階層的分化等;它還帶有顯著的經濟特征,涉及住房開發與消費、需求與供給等市場活動;它更富有鮮明的文化內涵,包括居住習慣、傳統風俗、技術體係和意識形態等。構成居住形態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彼此相互作用、同構互補,除了推動居住形態自身不斷向前發展,還與其他係統或更大範圍內的社會環境相互關聯,在滿足人們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同時,也不斷滿足著社會進步的客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