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守護
——給孩子一個更大的成長空間
某天,衛娟下班回家後,女兒小囡從書包裏掏出一個日記本,遞給了衛娟。衛娟想打開日記本,卻發現它帶著密碼鎖。小囡幫忙打開鎖之後,衛娟看見扉頁上寫著“除本人外,禁止亂動”的字樣,下麵的署名是“Rose”。
“Rose是誰啊?”衛娟問。
“當然是你的寶貝女兒——我呀!”小囡抱著媽媽的肩膀說。
衛娟心想:起英文名字也不跟我商量商量,真是人小鬼大!她內心雖然有些不悅,但沒有流露出來,這畢竟不是什麼大事。
“你為什麼要買個帶密碼鎖的日記本呢?”衛娟問。
“就是為了不給別人看呀!”小囡沒有覺察到媽媽的表情越來越嚴肅了,繼續撒嬌。
“媽媽也不能看嗎?”
“那當然!”說完,小囡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媽媽生氣了。
“那在你眼裏,媽媽也成了‘別人’?”
“……”小囡不知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沉默了一會兒,衛娟坐到了小囡的對麵:“小囡,你是不是跟哪個男生好了,不想讓媽媽知道?”
“你亂說!”小囡差一點哭了出來,拿起日記本,衝回了自己的房間。
天暗了下來,屋子裏也變得很昏暗。衛娟不想去開燈,更不想去做晚飯,隻是呆呆地坐在那裏。坐著坐著,她突然想哭,感覺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她覺得,一向乖巧的女兒突然變得陌生了。為什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陌生?衛娟實在不明白……
其實,對於家長來說,孩子變得越來越陌生是正常現象。
孩子的成長,不僅是一個長身體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孩子一天天地成長著,衣服買了沒幾天就不合身了,鞋子沒穿幾天就變小了,聲音也慢慢地發生著變化……在大多數家長的眼裏,他們關注的僅僅是孩子生理上的變化。
有一部分家長基本上沒有關注過孩子心理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孩子因內分泌係統的發展而引起的心理發展(如孩子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個性難以捉摸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社會化的過程,孩子越來越希望表現出自己作為一個“大人”的價值,他們不僅自尊心越來越強,而且變得更敏感,更關注別人(特別是異性)對自己的看法。他們對很多問題似懂非懂,但自尊心不允許他們再像小時候那樣直截了當地問家長或老師了,所以,他們心裏的秘密越來越多。
雖然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但是他們與孩子之間畢竟相差了二三十歲,如果說十年是一個代溝,那麼家長與孩子之間至少有兩個代溝,因而家長與孩子之間進行溝通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所以說,孩子在家長眼裏顯得越來越陌生是一種正常現象。
孩子越大,讓家長操心的事也越多,如孩子的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早戀問題、生活習慣問題,等等。要為孩子操心,家長就必須了解孩子,因此,很多家長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孩子:
“小胖,你今天看起來沒精神,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小囡,你最近老說英語老師的壞話,是不是英語學習出了問題?”
“小胖,你的鞋子是不是硌腳了?”
一般來說,在孩子身上發生的這類問題,家長都能察覺到。但是,孩子為什麼不想去學校、為什麼無緣無故發脾氣,這種感情上的問題,很多家長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成為小學生、中學生,他們會保留一些事情,不會事事都告訴家長。家長開始不安:“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呢?”然後家長會覺得不能放任不管,所以開始步步緊逼,追問孩子。
如果家長問“在學校怎麼樣”,孩子便會回答“沒什麼”,家長要是問“你這是怎麼了”,他們還是回答“沒什麼”。“沒什麼”,已經成為孩子應付家長追問的口頭禪了。孩子之所以不向家長說心裏話,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自己認真回答問題,家長肯定會責備:“為什麼你就不想想辦法呢?”“你自己主動去做不就行了嗎?”所以孩子認為不如什麼都不說,直接保持沉默。然而,孩子不說話,家長就更著急了。
在孩子看來,家長老是追問自己,打探自己的隱私——在很多家長的觀念裏沒有“孩子的隱私”這個概念——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所以,家長追問孩子,隻會加深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讓孩子感到厭煩。
有的家長生怕孩子變壞,所以經常偷看孩子的日記,窺視孩子的秘密,結果孩子非常反感,和家長的關係反而惡化了。有的家長還用對小學生的方法來對待初中生,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要孩子順從自己,就有可能導致孩子更加逆反,或者膽小退縮,沒有主見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