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高情商家長了解孩子的六個技巧(1)(2 / 3)

家長由於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而感到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長越是擔心就越不能逼問孩子,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命令孩子做事。家長必須學會控製自己,不要質問或盤問孩子,也不要用指示、命令和禁止的語氣跟孩子說話。

對那些高情商的家長來說,他們雖然也擔心孩子,但不會對孩子的事情橫加幹涉,隻在旁邊靜靜地守護,等孩子自己來傾訴。他們會利用自己極強的觀察能力來觀察孩子的需求,盡量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氛圍與機會,讓孩子主動開口。

反思:你是否悄悄看過孩子的日記、短信或聊天記錄?

和風細雨

——用平等創造有效溝通的氛圍

小倩今年十一歲,是一個很文靜、乖巧的女孩,平時走路和說話的聲音都很輕。媽媽沈婕讓小倩上了七個補習班,如美術班、鋼琴班、舞蹈班、演講班等,正好從星期一排到星期天,於是,小倩每天下午都要去上補習班。

有一天,在外地工作的小倩爸爸蔣文明接到電話,說小倩住進了醫院。於是,蔣文明急忙趕了回來。

在進病房之前,蔣文明找到大夫,詢問小倩的病情,大夫說小倩沒什麼大病,就是太累了。

“一個才十一歲的孩子怎麼會這麼累呢?”蔣文明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見到小倩,蔣文明問:“小倩,你上那麼多補習班,累嗎?有沒有你不喜歡的課程?”

小倩對爸爸說:“我都喜歡,它們都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蔣文明注意到,小倩說這句話時看了媽媽一眼,而沈婕聽到女兒這樣說,臉上也露出了微笑,仿佛在說:乖女兒,你真懂事。

蔣文明很了解沈婕教育孩子的方法,知道讓小倩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容易,於是他換了一種做法,讓小倩把七個補習班按喜歡的程度排序,結果,小倩把鋼琴班排到了最後一位。

他看著這個排序,問:“小倩,你為什麼把鋼琴班排到最後一位,是不喜歡鋼琴課嗎?把理由告訴爸爸。”

也許是憋得太久了,小倩小聲地說:“我不想上鋼琴班。”

“你怎麼能這樣想?”聽到女兒這麼說,站在旁邊的沈婕一下子急了。

“媽媽,你這樣說,不就是非讓我學不可嗎?”小倩終於說出了心裏話。

沈婕愣了一下,立即又帶著怒氣為自己辯護:“我這樣做,也是為了你好!”

看到媽媽生氣了,小倩膽怯了,小聲地說:“那我病好了就繼續學吧。”

“這可是你自己說的!”沈婕語氣很強硬。

蔣文明終於找到了小倩的病根:因為對沈婕專製教育的恐懼,使得她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小倩為什麼會對沈婕產生這樣的心理恐懼?

其實,在沈婕身上有一種天生的權威感,這種權威感讓她很難把小倩當成與自己一樣有尊嚴的“人”來對待。在沈婕看來,小倩必須無條件地服從自己的安排,因而她對小倩的各個方麵都進行了控製。如果小倩不服從,她就會威脅,當然,她的這種威脅不一定通過語言,她會製造在小倩看來很恐怖的氛圍。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並不僅僅是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交流信息的要素很多,家長說話時的口氣、眼神、手勢等,都能夠影響孩子的心理感受。像沈婕“你怎麼能這樣想?”和“這可是你自己說的!”這樣的話語,雖然不是直接威脅,但在小倩聽來跟威脅的意思差不多,因而覺得很恐怖。

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的言語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感受。在交流過程中,不僅僅是說話的內容在表達意思,語速、語調和語態都在傳達信息,都會給孩子帶來相應的心理感受。比如,你問孩子:“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既可以用一種責難的語調,也可以用一種表示鼓勵的語氣。前者會造成一種讓孩子本能地疏遠並且對你產生敵意的氛圍,後者卻可以營造出一種讓孩子感到親近和信任的氣氛。然而,很多家長對這種效果熟視無睹,他們相信孩子會乖乖地聽自己的,當孩子開始反抗他們時,他們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

“媽媽這樣做,也是為了你好!”這是家長在強迫孩子做他們不願做的事時常用的理由。從主觀上來說,大部分家長做一些事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在客觀上,由於不能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會反抗,這不僅讓家長不能如願以償,更多時候會適得其反。

小華:“爸爸你看,這是媽媽給我買的新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