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高情商家長了解孩子的六個技巧(2)(2 / 2)

“媽媽,那我們什麼時候把錢給劉阿姨?”改正自己的錯誤是小豆豆的自覺行為,而不是迫於媽媽的壓力或威脅。所以說,朱媼很順利地調整了小豆豆的感情狀態,如果朱媼的處理方法沒有引發小豆豆的情感共鳴,那小豆豆就不可能主動提出給錢。

如果朱媼沒有高情商,那這件事的結局會是什麼樣子呢?有可能事情的發展會變成這樣:

當朱媼猜到小豆豆的泡泡糖是“偷”來的之後,馬上就質問小豆豆為什麼要偷人家的東西。麵對暴跳如雷的媽媽,小豆豆自然說不出(或者不敢說)“偷”東西的理由。於是,朱媼拖著小豆豆回到雜貨店,在補交了錢之後,讓小豆豆道歉,保證今後不再這樣做了。在朱媼看來,這是為了讓小豆豆“長記性”,今後不再做類似的事情,這事就到此為止了。

但是,事情的結局可能比朱媼想象的要複雜得多:迫於媽媽的壓力,小豆豆向劉阿姨道了歉,但他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於是產生了報複的念頭:“這次我被你們抓住了,下次我一定會小心,不被你們抓住!”他覺得,反正自己“偷東西”,已經是個“壞孩子”了,那不如破罐子破摔,壞就幹脆壞到底——盡管小豆豆可能沒有這麼明確的思路,但潛意識會驅使他這樣做。因此,他有可能會再次“偷”東西,在“偷”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毀掉自己的一生。

其實,孩子經常會做出許多類似小豆豆的行為,他們之所以“偷”東西,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品性很壞,而是因為他們不懂成人世界的“規矩”。

兒子:“媽媽,我發現爸爸是個超級球迷!”

媽媽:“你怎麼發現的?”

兒子:“因為他在我的零分成績單上寫了‘好球’!”

拿別人的東西又不被發現,這種事很刺激,因而很好玩——這就是孩子的邏輯。因此,當家長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之後,不要立刻“上綱上線”,將這件事定性為孩子的人品問題。這樣的行為隻能稱為“不當行為”——因為這種行為與孩子的年齡相稱,符合他們的行為邏輯。如果家長自己誇大這種不當行為的後果,給孩子貼上“問題少年”的標簽,為了讓他們“長記性”,從而重罰,那結局無非有這麼兩種:一種是孩子報複家長,叛逆心越來越強,最後變成真正的“問題少年”;另一種是孩子服服帖帖,逆來順受,最終變成一個缺乏自尊和自愛的人。

反思:一般情況下,在發現孩子做出不當行為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對症下藥

——了解孩子不聽話背後的動機

某天晚上,剛吃過晚飯,秦晶一家三口一起看了一會兒電視。客廳的自鳴鍾已敲了八下,若是平時,十歲的小平早就回到自己房間裏寫作業了,可他今天一點都沒有要做作業的意思。

“小平,現在幾點了?”秦晶問第二遍了。

小平說:“煩不煩啊,一直問!”

秦晶發火了:“現在八點都過了,你為什麼還不回房間做作業?”

小平沒有任何表情,繼續盯著電視機。

秦晶幾次伸出手想揍兒子,但最終還是忍住了,因為她知道,如果這一巴掌打過去,隻會更加激起小平的對立情緒。

“小平的學習平時都不用我們操心,為什麼今天突然不聽話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放棄了用巴掌征服小平的念頭,秦晶開始思考小平不聽話背後的原因。

應該說,秦晶開始用思考來代替巴掌,是情商較高的表現。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屬於感情動物,也就是說,人們的每一種行為都是由感情支配的,感情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動機。

不同的感情狀態決定人們不同的行為動機,不同的動機決定人們不同的行為。小平突然不聽話,說明了他的感情狀態出現了變化,產生了新的動機。要讓小平聽話,秦晶必須先了解他的感情狀態,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隻有這樣,才能了解小平不聽話背後的動機;隻有了解了動機,才能真正解決小平不聽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