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人的感情都是非常複雜的,比如,很多人會“在幸福中有些不安”、“在憤怒中夾雜著恐懼”等等。在另一方麵,即使是表示“灰心”,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比如,程度淺的可以表述為“稍微有些鬱悶”,而程度深的則是“非常沮喪”。選擇準確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對識別自己的感情非常重要。
反思:你在與孩子溝通時喜歡用比喻嗎?
通俗易懂
——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與孩子交流
小雪快三歲了,今天是她第一天去幼兒園。
小雪平時喜歡抱著一個名叫“小瑪麗”的布娃娃,她說小瑪麗是她的妹妹,怕把小瑪麗一個人留在家裏小瑪麗會害怕,所以,她要帶著布娃娃一起去幼兒園。但是,幼兒園有規定,不允許小朋友帶玩具到幼兒園。
看到小雪抱著小瑪麗不肯撒手,爸爸曹朗蹲下身問小雪:“小瑪麗幾歲了?”
小雪回答:“一歲。”
曹朗又問:“一歲的小朋友能上幼兒園嗎?”
小雪說:“一歲的小朋友不能上幼兒園。”
曹朗又問:“一歲的小朋友不能上幼兒園,那應該讓誰看著呀?”
小雪想了想,說:“要媽媽看。”
曹朗點點頭,說:“那就把小瑪麗留在家裏讓媽媽看著,晚上你從幼兒園回來再跟她一起玩,好嗎?”
小雪回答:“好!”
於是,小雪放下小瑪麗,蹦蹦跳跳地跟著曹朗一起去幼兒園了……
看到這裏,一些讀者可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小雪真乖,爸爸曹朗真聰明!其實,曹朗的聰明之處就表現在他用小雪的語言與她交流,從而使小雪很快接受了自己的建議。
媽媽:“小胖,你今天第一天上學,在學校沒哭吧?”
小胖:“我沒哭,但我把老師給弄哭了。”
一般的家長在碰到這種問題時會怎樣處理呢?多半家長可能會釆取“誘惑—恐嚇—征服”三部曲:家長首先“誘惑”孩子,和孩子說幼兒園的老師喜歡不帶玩具的小朋友,想要得到老師的喜愛和表揚,就必須把玩具放在家裏;若是“誘惑”無效,家長會開始“恐嚇”,告訴孩子,幼兒園的小朋友不喜歡帶玩具上學的孩子,幼兒園的老師不喜歡帶玩具的小朋友,等等;若是孩子依然很“固執”,家長就會失去最後的耐心,勒令孩子放下玩具,希望“征服”孩子。一些孩子看到家長充滿憤怒的臉,會很不情願地放下手中的玩具;而某些孩子則會“頑抗到底”。對於後一種孩子,家長就會采取強製性措施,把玩具扔到一邊,抱起孩子就往幼兒園走。
對待家長的三部曲,孩子基本上有三種反應:首先對家長的“誘惑”感到茫然,他們不認識幼兒園的老師,所以並不認為得到幼兒園老師的喜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當家長進行“恐嚇”時,他們開始感到恐懼,開始反感幼兒園;當家長采用武力“征服”時,他們則用連哭帶鬧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抗議……被家長的三部曲嚇到的孩子,他們今後隻要有機會,就不肯去幼兒園;即使去幼兒園,每天出門時也要以哭鬧的方式表示自己對幼兒園的厭惡。幼兒園本是個可以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樂園,但現在卻在很多孩子心中變成了一個“納粹集中營”!
孩子為什麼會把幼兒園看成“納粹集中營”?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幼兒園的“紀律”,他們不知道“紀律”是什麼。在他們看來,家長不讓自己帶心愛的玩具去幼兒園,就很“惹人討厭”!因此,要讓孩子聽話,消除與孩子溝通的障礙,家長應該使用孩子的語言,用孩子可以理解並喜歡的方式與他們交流。用孩子的語言與孩子交流,不僅能讓孩子容易理解,而且能夠讓孩子產生情感共鳴,更加信賴家長。
所謂“孩子的語言”,並不是指兒向語(兒童導向語言,比如“吃飯飯”、“喝水水”等),它是指在適應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認識能力並且考慮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基礎上所使用的詞句、語調、語速等。家長使用“孩子的語言”的關鍵,在於他們必須考慮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家長要熟悉和使用“孩子的語言”,首先要習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但是,大多數家長不容易做到這一點。身為成年人,家長看問題的角度與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要帶玩具去幼兒園,是因為他們覺得把玩具留在家裏它會寂寞,而家長首先想到的是幼兒園的紀律,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在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孩子的認知世界裏,根本沒有“紀律”這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