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家長很善於鼓勵孩子,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創造出與孩子的情感共鳴,能讓孩子與自己心往一處想。這樣,當家長向孩子提出更高的成長目標時,孩子會願意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
但是,家長必須注意,鼓勵與獎勵不是一回事。鼓勵主要是為了調整孩子的感情,而獎勵隻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給孩子提供的誘餌,也可以說是家長賄賂孩子的一種手段。比如,有的家長會給孩子製定這樣的獎勵政策:考試成績提高1分就獎勵100元錢,如數學成績由90分提高到95分,那就獎勵500元錢。這種獎勵隻能使孩子不再專注於學習本身,而隻把學習當做一種手段,從而對學習本身失去興趣,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如何增加獎金上。可以說,如果孩子是為了一雙耐克鞋而去學習,那他的學習成績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提高,但他一旦得到了這雙耐克鞋,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反思:當孩子遭遇挫折和失敗時,你一般采取什麼態度?
一字千金
——讓孩子把表揚銘記在心
晚上十點,魏明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這天他在公司連續主持了三個重要的會議,實在是太累了。他剛要掏出鑰匙開門,聽到走廊有腳步聲的小敏已把門打開了。
“丫頭,你還沒有睡覺?”看到乖巧的女兒,魏明又來精神了。
“爸爸,我要送給你一份禮物!”女兒接過爸爸手中的包,將它掛起來。她沒睡覺,是在等爸爸回來。
“什麼禮物呀?”魏明充滿好奇地問。
小敏驕傲地將一張獎狀遞到魏明眼前。
魏明一看,原來小敏今天參加區裏的圍棋比賽,得了少年組第一名!
“哇!”他模仿著小敏說話的口氣說:“小敏,你真是個少年芮乃偉!”
“真的?”小敏撲上來,抱著爸爸親了一口。小敏覺得,爸爸將她比做自己一直崇拜的偶像,她真是太開心了……
這就是高情商的家長,他善於表揚孩子。
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中,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生理需求,第二層次為安全需求,第三層次為對社會承認的需求,第四層次為自尊的需求,第五層次為實現自我的需求。這種理論同樣適用於孩子。
在一般的家庭中,家長都能滿足孩子第一和第二層次的需求,給孩子提供必需的衣食住行和安全上的保證。但是孩子和家長一樣,也有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的需求,即希望自己的成績得到肯定,能夠受到別人的尊敬,等等。因此,孩子與家長一樣,喜歡被人表揚而不喜歡被人指責。
家長的表揚不僅能使孩子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還能幫助孩子獲得自信心,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感情和願望,這種感情和願望是形成孩子優秀人格的重要動力。
經常奚落或責備孩子的家長很難贏得孩子的信任。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並給予表揚,那家庭中就會產生一種溫馨的氣氛,從而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積極的互信關係。有了這種互信關係,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
其實,現在有很多家長都已經意識到表揚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但是,他們經常發現自己對孩子進行表揚的作用不大。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家長表揚的邊際效用下降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掌握表揚的要領。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高情商的魏明是如何表揚女兒小敏的吧!
首先,表揚要發自內心。魏明表揚小敏“你真是個少年芮乃偉”,這可不是隨口就能說出來的,魏明顯然經過了深思熟慮,這個讚揚是發自內心的,所以,它能引起小敏強烈的情感共鳴。現在許多家長(尤其是媽媽),總是對自己孩子讚不絕口,時常把“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真是個好孩子”等話掛在嘴邊。然而,對於這樣的表揚,一般的孩子頂多笑一笑,不會把它當成一回事,因為這樣的表揚太平常了,他們認為家長隻是隨口說說。這種表揚的實際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