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聆聽孩子說話的家長,往往是一個受孩子愛戴的家長。因為聆聽能有效地拉近孩子與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信賴感。因而有時隻要家長耐心地聽,孩子的情緒自然就會平靜下去,問題就自然能得到解決。
不能讓孩子把話說完的家長情商不夠高。他們不能有效地識別和調整自己的感情,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還對孩子形成了“既定印象”。很多的家長覺得,現在誘惑孩子的東西太多,總是擔心孩子學壞。由於“擔心孩子學壞”這種念頭揮之不去,並且慢慢地沉澱於家長的潛意識,他們也會覺得孩子“正在變壞”,形成一種“既定印象”。所以,薑媚一見到小爽床下的色情雜誌,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正在變壞”的想法得到了證實,於是,她根本不聽小爽說什麼,並認為小爽是在狡辯。由於這種偏見,導致家長與孩子更難溝通。
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家長就要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要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就要把“聽孩子說話”當做一種基本功來訓練。
在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讓孩子把話全部說完。如果家長總是中途插話,那孩子一定會反感,這與你討厭孩子打斷你的講話是一個道理。
孩子在講話的時候,家長可以不時地提問題。家長適時的提問會使得孩子認為家長在認真地聆聽,因而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所以家長與孩子溝通時,不要隻會聽,還要不時地提問,這樣孩子就會非常願意一直往下講,而且最終會涉及家長想知道的內容。讓孩子把話說完,不僅能完整地聽懂孩子的意思,而且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反思:不管孩子說什麼你都能耐心地聽完嗎?
慎用“為什麼”
——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要柔和
星期天上午,謝媛拿出兒子小光的外衣,想給他洗衣服,她習慣性地掏口袋時發現裏麵有包煙。這還得了,十二三歲的孩子就學抽煙,那將來會變成什麼樣?謝媛血壓急速上升,她大叫道:“小光,你給我出來!”
戴著耳麥正在聽音樂的小光來到母親麵前,莫名其妙地問:“媽媽,出什麼事了?”
謝媛怒氣衝衝地問:“你為什麼不學好,要學抽煙?”
小光爭辯說:“我沒有抽煙呀,你看這包煙不還沒有拆封嗎?”
謝媛把煙扔到地上:“你不僅學抽煙,還開始學撒謊了!我現在不聽你狡辯,你說該怎麼處理?”
“我抽煙怎麼了?我老爸不也抽煙嗎?”見媽媽不給自己解釋的機會,小光也開始耍賴,“你愛咋地就咋地!”說著,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謝媛覺得,幸好自己沒有心髒病,不然真得叫救護車了。她實在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小光突然會變成一個混世小魔王!她暗下決心,一定得想辦法好好地教訓這臭小子一頓,不然他就會從此不學好!於是,一向平靜的周末開始硝煙彌漫……
問題出在哪裏?其實問題就出在謝媛自己身上。隻要她把與小光交流時的話變換一下,那結果就完全不一樣。
“小光,這是我剛才在你口袋裏掏出來的煙。你能告訴媽媽怎麼回事嗎?”
“哦,事情是這樣的。”小光臉有些紅,吞吞吐吐說出了事情的經過。原來,某天下午放學後,他和幾個男生一起騎車回家,一個同學說他昨天偷偷從父親的煙盒裏拿了一支煙來抽,覺得味道很奇怪。另一個男生馬上說他覺得男生抽煙很酷。說著,他們來到了一家小賣部前,一個男生下車買了幾包煙,分給每個人一包。小光從小就知道抽煙不好,所以順手將那包煙塞進了口袋。那個買煙的男生見隻有小光一個人沒有將煙打開,就遞了一支煙給他:“哥們兒,不抽煙算什麼男子漢!”於是,小光隻好把煙點燃了。但剛吸一口,他就被嗆到了,於是他當時就在心裏發誓:這一輩再也不抽這鬼東西了。
謝媛終於明白了,小光是礙於哥們兒義氣才收了這包煙的,於是,她把煙遞給小光:“小光,你把這包煙拿去,留作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