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高情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十個技巧(4)(2 / 3)

“謝謝媽媽!”小光拿著煙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事情就這麼過去了,家裏充滿了往日周末的溫馨氣氛……

為什麼同一件事隻是稍微變換一下說話的方式,就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其實,不同的說話方式能讓聽者產生不同的感受,也會產生不同的回應方式。

在日常溝通中,我們的話會有很多種表達方式,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帶來不同的表達效果。所以,為了提高溝通效率,應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式,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在第一種溝通方式中,謝媛采用了質問的方式,以“為什麼”開始。雖然小光內心知道抽煙不好,但媽媽的“質問”讓他感到不舒服,覺得自己無端地被懷疑了,這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所以,“拒絕溝通”的想法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因此,在第一種溝通方式中,母子之間的溝通戛然而止。

在第二種溝通方式中,謝媛采用了對事不對人的方式,以“你能告訴媽媽怎麼回事嗎”開始。這句話其實包含了某種對小光的諒解,這讓小光感覺自己得到了尊重,所以,他能平靜地說出煙的來曆。

那麼,人們表達能力的差異是如何形成的呢?可以說,情商的高低決定了表達能力的強弱,也可以說,表達能力不強的家長情商肯定不高。

人們在與別人溝通時,總會采用相應的表達方式,並且配合自己的表情、手勢等其他肢體語言,而這些肢體語言也是其要表達意思的一部分。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有些人表現得很在行,有些人則很笨拙。那些表達能力很強的人,能選擇適當的詞彙和肢體語言來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也能理解對方當時的心情,在做到真實表達自己意思的前提下不傷害對方的感情,從而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情商高的人看上去似乎很隨意,實際上更容易被對方接納。而那些情商較低的人,他們的表達方式大多粗魯、幼稚和笨拙,即使是向對方傳遞一個好的消息,也會讓對方聽著心裏難受,從而產生“討厭”的感覺。

爸爸:“為什麼樹不會走路呢?”

娃娃:“因為它隻有一條腿。”

一般來說,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表達方式可分為攻擊型和包容型。攻擊型的人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很容易表現出嚴厲的責難,會讓對方心裏很不舒服,從而導致對方產生對抗心理,謝媛的第一種說法就屬於攻擊型;包容型的表達方式與效果正好與攻擊型相反,謝媛的第二種說法就屬於包容型。

家長選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與孩子溝通,就會產生不同的溝通效果。情商高的家長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通常會選擇包容型的溝通方式,所以他們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配合;而情商低的家長由於習慣采用攻擊型的溝通方式,所以他們很容易與孩子產生衝突。因此,家長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慎用“為什麼”這種質問型的方式,盡量使說出口的第一句話顯得柔和。

反思:你平時與孩子溝通時,習慣采用包容型還是攻擊型的方式?

暫停六秒

——避免與孩子發生正麵爭吵

鄒嫣的心快要碎了!

去年鄒嫣求爺爺告奶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兒子小強轉到區重點中學,可她萬萬沒想到,小強經常逃課去網吧玩遊戲!

其實上小學時,小強曾偷偷去過網吧,被鄒嫣發現以後,他寫了一份很深刻的檢討,保證再也不去網吧了。鄒嫣當時很高興,確實,自那以後小強也沒再去過網吧。

但小強上初中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他每天四點半放學。有一天,小強跟鄒嫣說放學後想去打籃球,六點之前回來。鄒嫣想,孩子學習很累,去放鬆一下,鍛煉鍛煉身體也很好,於是沒想太多就答應了。

後來,快要期末考試了,鄒嫣就跟小強說別玩籃球了,每天早點回家複習。小強嘴上答應了,可考試前一天還是沒按時回家。於是,鄒嫣懷疑小強是不是又去網吧了,她給經常和小強在一起打籃球的同學打電話,對方答複:自己在家複習功課。於是,鄒嫣更肯定小強是去網吧玩遊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