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高情商家長與孩子建立互信的六個技巧(1)(1 / 3)

敞開胸懷

——信任孩子必須是無條件的

眼看第二天就要期末考試,可小闖偏偏發燒了,媽媽章嫦隻好跟班主任劉老師請假,讓小闖放棄這次考試。小闖病好了之後,學校已經放寒假了。

小闖的學習成績還可以,但是數學的基礎比較差,於是,章嫦跟數學老師要了一份考試卷,讓小闖在家裏做,檢測一下他的數學水平。

“考試”地點隻能安排在小闖的小房間裏。“考試”時,為了不給小闖壓力,章嫦決定放棄在房間“監考”,但她反複叮囑小闖要“自覺”,不要看桌子上的教科書與其他輔導材料。

臨出房間時,章嫦再一次叮囑:“小闖,我信任你,我不在這裏監考,但你要自覺,不許偷看書本和其他資料啊!”

“老媽你煩不煩啊!”小闖沒好氣地說。

考試過程中,小闖很自覺,沒有看書,但由於情緒不佳,不僅沒有發揮出正常水平,成績反而比平時更差……

為什麼小闖“不在狀態”?其實就是章嫦那句“我信任你”惹的禍。這句話讓小闖感到媽媽隻是口頭上說信任自己,實際上根本不信任!

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家長要讓孩子信任自己,就必須先敞開自己的胸懷,無條件地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礎。但是,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家長無法做到“無條件地信任”。家長之所以不能完全地信任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他們自己不敢承擔教育孩子失敗的風險。現在很多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的教育沒有回頭路,一旦出現失誤,就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所以他們必須盯緊孩子,不能讓他們太“自由”。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雖然家長口口聲聲說“信任”自己,他們卻經常能感受到這種“信任”實際上是有條件的,不是一種真正的信任。因而他們的感情總是處於壓抑狀態,很難在學習上有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果章嫦真正信任小闖,那她就不會給小闖那麼多“叮囑”,也不會不停地說“我信任你”。其實章嫦若是默默地離開,僅僅在眼神上給予小闖支持,即使沒有叮囑,小闖也自然會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信任。對於媽媽的這份信任,小闖會喜憂參半,喜的是媽媽信任自己,他會將這種信任變成對自己的一種鼓勵;憂的是怕自己考不好讓媽媽失望,他會將這種憂慮化做一種責任感。所以,章嫦不給小闖那麼多的叮囑才是最高級的信任,它既能給小闖鼓勵,又能讓小闖產生強烈的責任感。

很多家長都喜歡像章嫦一樣對孩子說“我很信任你”,但嘴上即使說一千遍,也不如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更有效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肯定和信任。

家長對孩子表達“信任”的方式必須很自然,不刻意,隻有這樣才能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章嫦一再對小闖說“我很信任你”,這會讓小闖感到媽媽對自己的“信任”很淺薄,隻是隨便說說而已。章嫦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在房間裏“監考”,本身就體現了對小闖的信任,這一點應讓小闖自己去體會。隻有對於那些自己體會出來的東西,印象才會深刻。而章嫦自己說出來,就會讓小闖覺得這種“信任”很隨便、很膚淺。

家長的“信任”應該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一種高明的算計——章嫦的“信任”實際上是經過“計算”的,因而會讓小闖感到非常“煩”。如果小闖覺得媽媽真正信任自己,那他就會感受到一種真正的鼓勵,從而決心考出好成績以報答媽媽。所以,家長的“信任”最好不要掛在嘴上,也許孩子一開始會相信它是真的,但是時間一久,他們就會慢慢忘記,不會把這種口頭上的“信任”放在心上。

在一些家長眼裏,“無條件地信任孩子”隻能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不可能付諸實踐。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孩子還小,自控能力差、貪玩、不愛學習……離開了家長的監督,他們就會失去約束,就可能會“變壞”。他們還認為,自己應該像唐僧一樣,在和孫猴子一樣的孩子頭上弄個緊箍咒,隨時提防他“大鬧天宮”。這裏實際上有一個很大的誤會:孩子不聽話,自律性不強,不是家長不能“無條件地信任”孩子的原因,而是家長長期不信任孩子的結果。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在他們的體內並沒有“不聽話”的基因。

孩子“變壞”,實際上是家庭教育不當造成的,而不平等地對待孩子又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基本上都沒有得到過家長的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經常受到傷害,因此才會變得不懂自愛,才會像個“小無賴”。如果孩子得到了尊重,那他肯定會懂得自尊自愛,不可能利用家長的信任去做讓自己蒙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