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高情商家長與孩子建立互信的六個技巧(1)(3 / 3)

家長也是人,也容易被情緒控製,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來。因此,對於家長來說,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因此,家長做錯了事就要道歉。如果家長善於將壞事變成好事,把犯錯誤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那他向孩子道歉、承擔責任就會變得容易;如果家長把犯錯誤僅僅看成一件壞事,那他就會覺得自己在孩子麵前沒有麵子,從而會為自己辯解或推托。事實上,當家長向孩子道歉時,孩子都會原諒家長——他們可能一分鍾以前還在為家長對自己的不尊重行為生氣,在聽到家長說“對不起”之後,他們會馬上原諒家長。

人都有自尊心,身為一個成年人,家長向孩子道歉的確比較難為情。但也要記住,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的示範和榜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用語言教育十次不如用實際行動示範一次。比如,家長想教導孩子“做錯了就要道歉”時,講再多的大道理孩子也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因為這並不是家長灌輸孩子就一定會接受的事。但是,當孩子看到家長因做錯了事而向自己或別人道歉時,他就會從這件事中學到很多東西。向孩子道歉不僅僅是一件有益於孩子的事,也是一個讓家長麵對真實自我的機會。

現在很多的家長在為自己應該如何在孩子麵前“樹立權威”而傷腦筋。而一些家長之所以不肯向孩子認錯,主要是怕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不利於對孩子進行教育。其實,這根本沒有必要,家長的權威其實是來自於孩子的信任和崇拜。

家長要樹立自己的權威,至少要做到三點:言而有信,答應孩子的事必須做到,絕對不能因為孩子小而自食諾言;必須有實際行動,讓孩子相信你是真的愛他;以理服人,這樣才能讓孩子服你。

反思:當你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會主動向孩子道歉嗎?

減少包辦

——放心讓孩子解決自己的問題

下午的音樂課,老師臨時有事,於是調為自習課。

看到教室裏沒有老師,新轉學來的兩個男生不僅開始大聲說話,而且四處走動。

小潔是班長,見那兩個男生總是說話,影響其他同學學習,便站起來維護秩序:“你們兩個回到座位上去看書,不要影響其他同學,好不好?”

“不好!”其中一個胖胖的男生說。

“你又不是老師,憑什麼聽你的?”另一個男生附和。

“我是班長!”小潔大聲地說。

“班長是啥呀?”胖胖的男生笑嘻嘻地說。

“……”

小潔不知怎麼回答,急得快哭了。十歲的小潔當班長快兩年了,還從未遇到過這麼“混”的男生……

放學回家,媽媽潘紅見小潔情緒有些不好,便問小潔出了什麼事。小潔把那兩個男生搗蛋的事說了。

“怎麼能這樣?你向老師彙報了嗎?”潘紅問。

“沒有。她下午沒有來學校。”小潔說。

“不行,這件事一定要讓老師來處理。如果老師不處理,你就別當這個班長了!”潘紅有些氣憤地說,“我現在就打老師的手機。”

接到潘紅的電話,老師表示一定要嚴肅批評那兩個男生。於是,這件事似乎就這麼過去了。

對於小潔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呢?其實,它意味著小潔失去了一次快速成長的機會。

孩子的事情應當盡量讓他們自己去處理,父母不要過多地幹涉孩子的事情,要相信他們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所以說,父母可以提建議,但不要幹預。

孩子是一個正在“社會化”的人,不是永遠長在溫室裏的花朵,他總有一天要自己進入社會,而社會是非常現實的。所以,家長應當讓孩子有機會接觸生活的各個層麵,指導孩子學會如何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將孩子與現實隔離,用家長自己的願望來代替孩子麵對的現實。孩子在現實中麵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這方麵,家長應給予孩子原則性的指導,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獨斷專行,剝奪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和機會。

其實,孩子有自己的頭腦,有一套思考問題的方式,家長減少對孩子事情的包辦,並不會導致孩子出問題,不僅如此,它還會讓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從而產生一種成就感和自信心。即使孩子在探索過程中遭到了失敗,那也是他人生的一種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