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瑩的懦弱或膽怯,實際上是自卑的表現;而孩子這種心理上的自卑,往往與他們沒有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愛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各種行為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家長的愛,從而確認自己在家庭中的價值——當然也包括在幼兒園和學校的價值。
追求自我價值,是人們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所謂自我價值,是指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社會和他人對我們存在的一種肯定。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以對社會的貢獻為基礎的。
孩子特別需要得到歸屬感,也特別需要感受到愛,如果沒有感受到家長的愛和關懷,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在這世界上沒有價值。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孩子的精神就會被影響,會變得自卑,甚至自暴自棄。現實中,一些家境富裕的孩子成為不良少年,如吸煙、酗酒、吸毒、惡作劇等,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沒有價值,因而走向叛逆。
那麼,像小瑩這種心理上的自卑,是因為家長的不愛和不關心造成的嗎?其實,絕大部分的家長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孩子之所以會產生自卑心理,不是因為家長不愛他們,而是他們沒有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愛。孩子之所以感受不到家長的愛,主要是由於家長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大部分的家長愛孩子,但在家庭教育中並不尊重孩子。當孩子出現差錯或能力不足時,他們就訓斥孩子,有時甚至打罵孩子。家長采用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本意上是為了孩子好,他們想讓孩子“長記性”,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但是,其實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脆弱的心靈造成傷害。其中的一個惡果就是,當孩子收到來自家長傳遞給自己的負麵信息時,他們會以為家長不愛自己了,自己在家庭裏沒有價值了,所以,他們會變得自卑。就像小瑩沒買成鹽,唐慧就給予嚴厲訓斥,其實是希望小瑩能“爭氣”一點,但小瑩感受到的卻是媽媽嫌自己“沒用”,因而變得更加自卑。唐慧覺得自己如果不訓斥小瑩,那就不能讓小瑩“長大”,是自己作為母親的失職。家長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很難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和關懷——可能孩子在成年之後會體悟出這種嚴厲教育後麵隱藏的愛——但後果已經造成了!
孩子不能正確體會家長的愛,除了與家長不當的教育方式有關外,還與我們的文化傳統相關。在傳統上,我國屬“高語境文化”,所謂“高語境文化”是指非常注重語言所使用的語境的文化,也就是說,人們在溝通過程中,很多語言所表達的意思要靠所在的語言環境來決定;而“低語境文化”主要依靠含義明確的語言來傳達意思,大量的信息都通過語言明確傳達,隻有少量的信息需要人們根據環境揣摩。因此,在“高語境文化”環境中,人們都比較含蓄,而“低語境文化”的交流則比較直白。在“高語境文化”下,家長作為成人,在成年人之間進行含蓄的交流是有道理的,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沒有成人那麼強,表達能力更低,他們不能理解這種被“含蓄”包裹著的語言的真正含義。所以,家長不直接把自己的愛意說出來,就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誤解。
如果孩子缺乏對自我價值的認識,那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在家庭裏沒有意義。他們害怕在家人和同學眼中失去價值,害怕自己變成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更不想變成一個多餘的人;他們渴望被周圍的人需要,但是不知道怎樣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若是孩子產生這種感覺,就會覺得自己很無助,因而,很多孩子從此變得很自卑。
幼兒園阿姨:“小朋友尿床一次罰款10元,尿床兩次罰款15元,尿床三次罰款20元。”
小胖:“那包月多少錢?”
小丫:“辦VIP年卡行嗎?”
為了讓孩子清楚地感受到家長的愛和家庭的溫暖,家長應該直接把自己對孩子的愛說出來。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他是家長最心愛的人,他比家庭中的任何財產都重要。因此,家長應不時地對孩子說“小胖,爸爸愛你”或“小瑩,媽媽愛你”!當孩子看到家長充滿愛的眼神,聽到溫情的話語,內心不僅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而且會把這溫馨的一刻銘記在心。
家長不要因為習慣含蓄而不好意思對孩子說愛,要學會發揮情商調整感情能力的作用,大膽地把“我愛你”說出口!
隻有提高孩子對自我價值認識的能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存在的意義。人隻有了解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做到樂觀自信,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生命的潛能,從而讓自己人生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