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高情商家長要培養孩子擁有六項生存能力(2)(1 / 2)

家長應把提高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當成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家長可以每天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提醒孩子在這期間進行自我反省,回想每天的得失。如果這時孩子提出請求,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避免失誤,從而使孩子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有很好的把握。

為了培養孩子養成每天反省的習慣,家長應鼓勵孩子寫日記,即讓孩子把每天的反省心得寫下來。這樣,一個星期過去後,一個月過去後,一年過去後……閑暇的時候,偶爾看看過去的日記,孩子會從中清楚地看出自己生命成長的曲線圖。當他的生命曲線上升的時候,他會為自己驕傲;有的時候生命曲線往下走,他會臉紅,甚至懊悔。看清了自己學習和生活的曲線圖,孩子就會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如何努力,應該朝著什麼方向努力。

反思:你的孩子有寫日記的習慣嗎?

溝通能力

——讓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

某天吃晚飯的時候,小妮說下個星期就要競選班長了。小妮連續兩次被評為“三好學生”,班上有些同學鼓勵她競選班長,她自己也很想去。

“這是好事,小妮,爸爸支持你!”雷鳴說。

“可我覺得有些抹不開麵子,現在的班幹部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怕跟他們競爭會傷了我們之間的友誼。”小妮有些猶豫不決。

“小妮,別去競選什麼班長了!”媽媽倪琴不讚成,她說,“就算當上班長了,也沒什麼好處!它又不為將來升高中加分,你自己還要浪費很多時間去做班務,影響學習。”

“小妮,有機會還是爭取當班長,這對你提高自己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會有好處。”雷鳴不同意倪琴的觀點,他又說:“至於抹不開情麵的問題,這個不要想得太多,競選班長和同學之間的友誼是兩回事,不要攪在一塊兒。你要相信你的同學能夠理解。”

“好的,謝謝爸爸的支持!”放下飯碗,小妮高興地說:“那我開始準備自己的‘施政綱領’去了!”

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雷鳴不愧是高情商的爸爸。

雖然孩子還小,但他們已經是“社會人”了。孩子不可能隻和家長生活在一起,他們還要和學校、補習班、小區裏的人相處,將來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要和同事、領導等人打交道。家長必須未雨綢繆,為孩子的長遠作準備。

孩子進入社會後,必須具備一定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會處理人際關係既是一種素質,也可以說是一種能力。尤其對那些在職場打拚的人來說,學會處理人際關係是其工作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給人帶來工作效率,也能給人帶來愉快的心情。

根據社會學家的總結,現代人的成功由三個因素構成。

“常識”是指社會常識,它決定“做人”的水平,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現代人不會“做人”,不能與周圍的人保持一種和諧的關係,那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知識”是指“做事”的能力。知識既可以從學校學到,也可以在實際工作中積累。

“膽識”是指逆向思維,即對工作的創新能力。如果一個人老是按部就班、得過且過,那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現代職場上有“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的道理。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不可能完全靠“人際關係”來實現,他必須在具備一定天賦的基礎上刻苦而又努力地工作。但是,一個人能力再強、工作再努力,如果不善於處理自己與各方麵的關係,不會“做人”,那他就很難在事業上有所作為。

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的影響,一些家長把搞好人際關係簡單地看成投機,認為隻有心術不正而又沒有真本事的人才會這麼做,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能否認,現在有不少人將“拉關係”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主要手段,但這與搞好人際關係本身沒什麼關係。

家長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答案是“識別對方感情的能力”。自己獲得成功當然非常重要,但是當朋友成功後向其表示自己的祝賀更重要,這是一種情感共鳴的能力。如果朋友難過,自己會為之悲傷;朋友遇到難事,自己能夠主動伸手幫助。這種情感共鳴能力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如果從小就注意讓孩子培養識別他人感情的能力,學會與人交往,那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高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