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高情商家長要培養孩子擁有六項生存能力(2)(2 / 2)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日常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來的。要與周圍的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就必須提高溝通能力,溝通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溝通能力強的人善於與他人合作,並能夠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強,是因為他們缺乏與外人交流的機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交往範圍不能再被局限在父母和家人之中,封閉的環境對孩子提高溝通能力非常不利。孩子需要有小夥伴,需要與同齡或略大的孩子玩耍,以提高溝通能力。

孩子與夥伴在一起玩耍,就能學會妥協、同情和合作,還能培養出新技巧、新興趣以及責任心等。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在交流中學會保護自己、尊重別人。如果總是處在封閉的生活環境裏,時間愈長孩子會愈孤獨、愈不合群,其良好性格的形成與智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嚴重阻礙。

一些家長之所以將孩子“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裏,是希望他們能集中精力學習,然而,學習成績好的人並不一定就會有出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確實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但由於恃才傲物,不會或者不屑於處理各方麵的關係,他們最終事業蹉跎,空歎懷才不遇。相反,有些人看上去才智平平,除去做人“八麵玲瓏”、會“搞關係”外,似乎沒有別的特長,但是,他們在事業上往往如魚得水、飛黃騰達。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能借用周圍的人的力量,讓一加一大於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有可能一加一小於二,事倍功半,甚至顆粒無收。

要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就要培養其交流溝通的能力。孩子在咿呀學語時,家長就要開始配合。用孩子的說話方式配合孩子,與其交流雖然有些麻煩,但這種親子交流對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非常有益。這種親子之間的交流,能使得家長和孩子相互體會對方的心思,並積極作出評價,從而享受互動的樂趣。

要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就要鼓勵孩子廣交朋友,多參加社會活動。家長必須為孩子創造交朋友的機會。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一樣,如果接觸頻繁,自然就能發展密切的關係,孩子自然就能在對方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反之,如果彼此都保持距離,交往就隻能停留在禮節性階段。不培養孩子與別人相處的能力,孩子長大後就可能變成“即使內心寂寞也不懂如何與他人接近”的人。

像雷鳴這樣,鼓勵小妮去競選班長,就是一種提高小妮溝通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妮當上班長,不僅能滿足她在這方麵誌向的需求,而且還可以提高她的溝通能力。作為班長,小妮不僅要與同學溝通,還要代表本班與班外的人和組織打交道,這能夠使小妮提高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班長與他人的交流機會比一般的同學要多,久而久之,溝通能力自然就會提高。

溝通能力提高了,領導力自然也能夠提升。班裏開展活動,班長要與各方麵協商,協調好活動的時間、場地、經費等;在這種來回往返的協商過程中,其溝通能力能夠大大提高。並且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總會有各種意外情況出現,班長必須有良好的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提高。這樣,孩子的領導力自然而然就會登上一個台階。

反思:你是否鼓勵孩子與周圍的小朋友交往?

判斷能力

——讓孩子學會隨機應變

吃晚飯時,小彬突然感歎:“我們班主任真讓人崩潰!”

“是什麼事讓你崩潰?”爸爸湯原問。

“今天,班主任要求我們全班都背《弟子規》。小明沒背出來,老師就罰他放學後留在教室抄一百遍《弟子規》。”

“這有什麼!”媽媽殷倩讚成老師的做法,“隻有這樣,小明才會長記性,背得牢!”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背這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小彬顯然不同意殷倩的說法。

“你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懂什麼!老師怎麼要求你就怎麼做吧!”殷倩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