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高情商家長要培養孩子養成四種好習慣(1)(1 / 3)

尊重他人

——讓孩子養成遵守禮儀的習慣

公司成立十周年慶典,工會組織員工到郊外旅遊,並且允許員工帶家屬。郝蕾帶著五歲的女兒小琳一起去。

小琳在家是個刁蠻的小公主,郝蕾怕她到時亂來,在車上一再囑咐:一定要懂禮貌。在家無法無天慣了的小琳滿口承諾,說自己“一定聽話”,但她根本沒把媽媽的話放在心上。

到郊外的度假村時已經快七點了,到達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餐。十個人一桌,郝蕾所在的這一桌還有兩個人在洗漱,小琳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把各盤菜嚐了個遍。郝蕾打了一下小琳的手,讓她等那兩個阿姨來之後再吃。

這時,郝蕾的一個同事客氣地說:“孩子小,不懂事。隻要孩子高興,就隨她去吧!”

見阿姨這麼說,小琳更有恃無恐了,把自己最喜歡吃的水蒸蛋挪到了自己跟前,並且不讓同桌的小朋友吃。當郝蕾看到其他人的目光時,一陣羞赧,她一把抱起小琳,走出了餐廳,不管小琳怎麼哭鬧,她也不理。

郝蕾一把將小琳塞到車上,打算回家,她覺得小琳太不懂禮貌,太讓自己丟臉了。她心想,回家後要狠狠地揍她一頓……

其實,像小琳這樣的孩子還處在自我意識萌發時期,他們更多地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所以,他們不懂禮貌是正常現象。禮貌僅僅是成年人交往時的行為規範,家長不能要求孩子生來就懂禮貌。

禮貌是人們為了表示自己對周圍的人的尊重而采取的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對人造成不便要道歉,接受別人幫助之後要感謝……這些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基本規則。講禮貌的實質是表示自己對周圍的人的尊重,是為了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手段。

敬人者,人恒敬之。你隻有對周圍的人有禮貌,他們才會對你有禮貌。比如,在電梯對別人說聲“你好”,那對方也會說“你好”。注意公共禮儀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才會受歡迎和被尊重。

由於家長溺愛,很多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們認為,凡事都要以他們為中心,他們做任何事情既不考慮他人,也不考慮後果。所以,他們乘電梯經常橫衝直撞,公共汽車上別人給他們讓座時他們不會說“謝謝”,認為別人幫助自己是天經地義;等等。

要讓孩子懂禮貌,家長首先要改變“孩子學習好則百事好”的觀念。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好則萬事足,所以他們對孩子的“無禮”行為掉以輕心。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樹大自然直嘛!”有的則認為:“孩子天生就是這樣,管也沒有用。”如果家長對孩子不講禮貌的行為熟視無睹的話,後果很嚴重。如果孩子長大成人以後不懂禮貌,輕則影響同事關係,重則丟掉工作和朋友,從此“厄運”連連。因此,家長一定要把教孩子懂禮貌、尊重他人當作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需要理解周圍世界的規則,需要了解別人對他們有什麼樣的期待,需要了解如何與別人相處,等等。規則在孩子“學習—發現”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家長不及時加以指導,那麼孩子的行為就會陷入混亂。另外,規則還能使孩子獲得安全感。

由於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家長在教孩子規矩時,最好“言傳身教”少講“大道理”。比如,公文包是爸爸的,化妝盒是媽媽的,未經允許,孩子不能隨便動等等。同樣的道理,書包是孩子的,未經允許,家長也不要隨心所欲地翻看,要聽孩子的決定,或讓孩子自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