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孩子像小婷一樣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其實,孩子缺乏學習自覺性,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家長而學習、為分數而學習!
由於學習不快樂,孩子學習的自覺性下降,於是陪讀成了成千上萬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家長都像沈靜一樣成了“包工頭”。但是,越來越多的家長發現,陪讀的成本越來越高,而效益越來越低。
家長希望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於是,他們一看到孩子學習不專心,就會開始嘮叨,比如告訴孩子應該抓緊時間,做不完作業後果很嚴重,等等。然而,正是這種監督加嘮叨,使孩子受到了雙重壓力。孩子的對立情緒會進一步上升,小動作會更多;發現孩子更不專心後,家長不僅盯得更緊,而且嘮叨的頻率也更高;於是,家長與孩子的關係趨向惡性循環。
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因而他們不喜歡家長像監工一樣時時刻刻盯著自己,在表麵上,孩子表現得服服帖帖,但心裏卻可能在想著如何與家長鬥智鬥勇。因此,家長陪讀的成本越來越高,效益越來越低。
陪讀即使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來說,它仍是一種外在壓力,不可能激發孩子的情感共鳴。要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就必須形成內在動力,培養孩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作為白領,家長應該有這樣的體會: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往往是最放鬆的時候;若是老板時時刻刻進行監督,則很難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換位思考,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喜歡父母陪讀的原因。
孩子追求的是快樂和自由。一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當一些家長看到孩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後,就采用陪讀的方式來監督孩子學習。這種方式雖給了孩子學習的外在壓力,但它不僅沒有解決孩子學習不快樂的問題,還讓孩子感到更不自由,覺得自己不被家長信任,因而更加抑製了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的,不喜歡受到他人的支配和監督。所以,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盡量讓孩子自己進行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自己的意願,孩子會更願意去執行。
孩子會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自動調整自己的行為。下雨了,他們就會撐傘;氣溫降了,他們會增加衣服;餓了,就會想吃東西。隻要孩子身心發育正常,就自然會具備這種自動調整行為的自覺意識。因此,對於孩子不按時完成作業這類行為,家長不要著急,當孩子發現不按時交作業會被老師批評,跟不上同學的學習進度後,他就會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後就會按時寫作業。
不按時交作業,就會被老師批評,跟不上學習進度,這是孩子的切身體驗。有了這種“切膚之痛”,孩子就會提醒自己:應按時寫作業。這時,孩子自覺學習的意識就形成了。這種自覺意識與家長陪讀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內在動力而不是一種外在壓力。
事實上,如果家長給予孩子尊重,孩子不會不願意寫作業。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對老師布置的作業都看得很重,因此,當孩子因為貪玩或看電視而忘記寫作業時,家長隻需要適時提醒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