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草尖上的漫步(3)(2 / 3)

在家鄉,泥瓦匠、種田郎、篾匠、農婦、街頭小販、算命先生等都是百靈歌手,婦孺老幼仿佛都明白揚花的意義:可“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極人物之萬途,攢古今之千變”,可使人的精神得到淨化,生命的潛力得以發揮,令“瞽者欲玩,聾者欲聽,啞者欲歎,跛者欲起。無情者可使有情,無聲者可使有聲。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饑可使飽,醉可使醒,行可以留,臥可以興……”、“可以合君臣之節,可以浹父子之恩,可以增長幼之睦,可以動夫婦之歡……人有此聲,家有此道,疫癘不作,天下和平。”(選自我國最早的一篇戲曲學論綱——湯顯祖撰寫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

傳說,玉帝有個癲外孫叫清源,整日玩耍唱戲,調皮搗蛋。一天,他將太陽、月亮都摘下來,放在荷包內,天下不分晝夜。玉帝知道後,叫他把日月拿出來,清源死賴著不肯拿出,玉帝哄他說:日月放在身上,能催人老。清源怕老,就急得哭。玉帝說:你拿出來,我許你年年十八歲!

玉帝把清源囚在天牢裏,他在天牢裏仍唱戲,而且帶他姐姐一起唱。玉帝無法,把清源貶下凡間,不允許他再上天。地上原是沒有蒺藜的,玉帝為了不許清源上天,創造了蒺藜攔住他往南天門的路。清源無法,從此留在人間,見什麼學什麼,舞拳、打獵、做賊……他樣樣感興趣,但最愛唱戲。

這個愛戲的清源在人間四處流浪,直到明代萬曆年間(1620年),才在臨川宜黃縣安頓下來。因為這裏有上千個藝人專門為他建了祠廟,把他奉為戲神祖師,尊稱清源菩薩。清源在臨川名正言順地成了主宰人情的神隻。

我想家鄉人早已明悟揚花的妙用,戲能讓人忘記日月,戲能使人永遠年輕。臨川是個能讓戲神安居樂業的好地方。這裏不僅市井百姓愛戲,自古文人雅紳、達官顯貴也很愛戲,他們自搭戲台、歌台、樂棚、勾欄、茶園或在廳堂中間鋪一塊氍毹(紅地毯)表演,形成獨特的家庭宴樂演出。在臨川人晏殊晏幾道的令詞中,可看出宋朝大家族裏蓄養了龐大的歌戲班。晏幾道的很多詞作,正是為歌藝妓唱曲所填。他在《小山詞》自序中寫道:“始時,沈十二廉叔、陳十君龍家有蓮、鴻、蘋、雲,品請謳娛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諸兒。吾三人持酒聽之,為一笑樂……”《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就是為追憶歌妓小蘋而作。他的名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渲染了當時盡情歌舞的狀態。贛東大地開出的玉茗花——《臨川四夢》,正是家鄉揚花多種戲劇因素共同作用結出的碩果。

由於城市建設需要,玉茗堂拆除了!中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劇場遺址真的成為“斷壁頹垣”,從今後“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我在玉茗花下聽到了沉重的歎息。

在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的某日,我與揚花擦肩而過,四周高樓林立。

老虎港

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神。贛東崇仁縣,有一座名山——相山。相山海拔1219.2米,千嶺萬壑中有個美麗的風景區——老虎港。之所以把此地命名為老虎港:一是緣於原先常有老虎在溪澗出沒;二是怪石碩大崢嶸、多而威武,像攔路虎;三是瀑布洶瀉如虎,咆哮逼人。雖說地名雄渾,但這裏溪水清澈、風光秀麗如十八歲少女。

老虎港腳下有一個叫柏昌的小村,隻有20來戶人家。因為老虎港奇山秀水,風光旖旎,故一年四季遊人如織,但這裏並未開發,想去相山觀日出和來老虎港看瀑布的遊人,一定需要這裏的村民帶路。村民都極為純樸,你隻要隨意喚上一個提著柴刀上山的老農,他就會真心誠意地為你做向導,給你帶路,提包拿物,上牽下扶,砍尋杖棍,忙碌一天不收你一分錢勞務費。你過意不去道謝,他倒羞愧起來:“跟著好玩的事,不打緊……”即便你是一個女孩家,由一個青壯後生帶路,他的心也如這清粼粼的溪水透明無邪。故從小到大,從未聽說柏昌村有打架鬥毆之事。

柏昌村的田大都是梯田,彎曲小巧,一二分的田比比皆是,以至小到一頭牛在田裏都無法轉身。據說,這麼小的梯田是有戶人家,給兒子相親為顯示富有,湊足100畝之用。最小的那塊田,用鬥笠和蓑衣都能蓋住。

老虎港處在兩山夾成的峽穀之中,穀口山崖上有一棵高高的楓樹。除此之外,附近別無第二棵,仿若山的守護神。如果是秋天,燃燒的楓葉顯示出極致的孤獨美。

老虎港的美妙在瀑布。瀑布藏在溪澗峽穀中。峽穀兩岸山峰對峙,林蔭蔽日。因地勢居高衝下,水流穿石越穀,跌宕而瀉,故自然形成一條溪石水流路,這便是老虎港。去老虎港看瀑布無路可行,隻能順著水衝出來的路依岩攀登。岩石間距盈尺、丈餘不等。有的堆疊如神廟,有的相偎如戀人,有的蹲著似虎,有的半臥如獅。從此石蹭至彼石,隻能穿運動鞋、打赤腳騎“獅”降“虎”,雙腳像長爪子的爬山虎一樣攀緣而上。如果是弱女子,非得有人上拽下托。這柏昌村發生的許許多多的愛情也許就撞擊在這“上拽下托”之中,女子有了依靠,男子有了自豪,和諧得像這繞石的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