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山西書院曆史概述(2)(2 / 3)

2.雍正、乾隆年間

雍正初期,又出現過抑製書院發展的跡象,雍正四年(1726)皇帝曾說:“設立書院,擇一人為師,如肄業者少,則教澤所及不廣;如肄業者多,其中賢否混淆,智愚難處,而流弊將至於藏垢納汙,如釋道之聚處寺廟矣。”於是令書院改為義學延師授徒,以廣文教。對書院既不廢棄,也不提倡,對官方設立書院之議,嚴加拒絕,所以書院發展較慢。在雍正前三年中,山西新建了5所書院,說明這一時期書院處於禁而不止的局麵。雍正皇帝不得不調整其書院政策,雍正十一年(1733)明令各省省會均設立書院,並各賜帑金一千兩以為經費,大力提倡官辦書院。於是各省會至府、州、縣乃至鄉鎮,書院蜂起。即使經濟能力不夠,不少州縣也把過去的義學掛牌為書院,或是官辦,或是民辦。在此期間,山西巡撫將三立書院重加修繕,更名為晉陽書院。乾隆即位後,書院政策日益開放,他認為書院“實即古代侯國之學”,應為一方教育和學術研究之中心,各省督撫須加強控製,慎選山長、生徒,並對其中優秀者“酌量議敘”,“舉薦一二,以示鼓舞”。極大地鼓勵書院的創辦和生徒的刻苦進取。這個時期官民創建書院蔚然成風,不少社學、義學也改為書院,山西的書院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範圍之廣,辦學條件之好,均為曆史最高水平,超過了曆史上任何時期,是山西書院發展的興盛時期。

3.嘉慶、道光、鹹豐年間

嘉慶、道光以後,清政府內憂外患,經濟凋敝,政治腐敗,文化事業一落千丈,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打擊下,很多省的書院遭到毀壞。山西地區戰亂較少,局麵相對安定,但是因為政治腐敗和資金日益短缺,山西創建書院的盛況已經不再,新建數量開始下降,書院規模越來越小,經費日漸短缺,加上山西連遭幾次自然災害,書院學田漸漸荒蕪,如古縣(原嶽陽開運書院)“歲遭大祲,土田荒廢,佃役流亡,每歲所收,入不敷出,幾有廢弛之虞”;洪洞玉峰書院“佃種拖欠,久漸廢弛”;萬泉方山書院自道光三年(1823)重修後,不長時間即“學舍傾圮,廢墜者六十餘間”。嘉慶、道光、鹹豐時期,山西約有數十所書院先後廢棄,幸存者也是勉強維持。

4.同治、光緒年間

太平天國革命打亂了清廷的統治秩序,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政府雖然勉強保住了政權,但已經沒有能力恢複正常的統治秩序了。大亂之後,人心的安穩必須有賴於政治與文化的修複和勃起。“同治中興”變革的思路,仍然是在考慮如何恢複封建政治統治,而且在民族整體意識裏,恢複的價值遠遠高於改革。是時,“天子方垂意斯文,封疆大吏鹹承上意,興書院以教育人才”。清政府下令各省督撫清理書院財產,企圖恢複舊有的書院。各地督撫都爭相招攬人才,恢複科舉考試。這樣,山西書院的數量一度回升,新建了不少書院。

清代山西書院的特點

1.清代山西書院數量統計:根據《中國書院史》的統計,可知清代新創建3878所書院,分布在全國31個省區,其中山西新建、重建書院共計184所,名次在全國為第14。說明山西書院建設整體發展呈良好態勢。

2.清代山西書院的區域分布:在山西的州縣中隻有太原府的嵐縣、大同府的山陰縣沒有興建書院的記載,其他地區每個縣都有書院,且不止一所,即使是晉北一些文化教育比較落後的地方,也有了很大發展,可見書院在山西的分布是廣泛的。可以說,不管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文化教育興盛、交通便利、有著良好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還是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和自然地理條件惡劣的區域,修建書院都成為山西各地官吏、士子熱衷的大事。這一時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官方在書院建設中所起的作用的強化,使得著名的書院大多位於府州官署所在地,在當時較為著名的有:晉陽書院、河東書院、令德堂書院、蓮池書院、雲中書院、平陽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