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山西書院製度(2)(3 / 3)

3.選址於城郊選址於城郊的書院,在環境布局和建設上多加以人工的幹涉,來創造鬧市中的幽靜。如建於明正德九年(1514)的運城河東書院,選址於離城10裏、南對中條山的清幽之地。書院內亭台樓榭一應俱全,還建有石榴園、牡丹園等供師生遊息。姑汾書院位於襄汾縣郊的徐氏別業,書院內“其講堂廓如,其學舍奧如,有亭翼然,有池淵然,曲水流清,喬木聳翠,蓋無畫棟雕梁之盛,而因地之形,盡人之力,以成茲勝”。臨汾晉山書院,弘治三年(1490)知府杜忠建書院於府治東北永利池上。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府王楠改為三太守祠。康熙十年(1671)知府劉儀恕重建為書院,仍名“晉山”。書院荷亭水榭,曲廡回廊,雅致宜人。正誼書院,建於平陽府東門附近,書院內曲廊環繞,池水流碧,佳木叢雜,風景怡人。秀山書院,在原安邑縣治東郊,康熙五十七(1718)邑民創建。其地“左峙條嶺,右繞河渠,雉堞屏其前,茂林擁其後,顏其匾曰‘秀山書院’”。解州裕齋書院、聞喜香山書院、芮城子夏書院、孝義中陽書院等皆為此類。至清代,城郊型的書院已占主導地位。可見書院始終不放棄對清靜環境的追求。

4.選址於寺院書院借鑒佛教禪林製度,在相地擇址上更是以禪寺為準,書院和佛寺常常共處一山,相互滲透並存,甚至有些書院就是在寺廟的基礎上建造起來的。如平定冠山有槐音書院、崇古書院、高嶺書院、資福寺等,書院與佛寺共處一山,交相輝映,共同凝聚成了冠山的文秀;交城卦山書院與天寧寺、聖母廟、朱公祠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組成卦山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長治雄山書院與藏龍寺、牛王寺、西庵、八仙堂等構成雄山的十景;永濟河中書院,位於城東3裏的峨嵋塬南坡,與北坡普救寺相對,儒釋共存;永濟王官書院,原為王官穀西嶺上的一座寺觀,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縣焦某毀寺建書院,使“邑人明真儒之大道,敬鬼神而遠之”;永寧州鳳山書院,因設在鳳山道院而得名;運城解梁書院,為知州林元敘和州判呂楠創建於城北廣慈寺舊址,將廣慈寺後殿改為鄉賢祠,祭祀名宦鄉賢,前殿及廂房改為講堂,並將寺觀的田產劃歸書院,以奉士膏火之用;天鎮紫陽書院,由知縣朱宗洛重建於慈雲寺;長治蓮池書院,由潞安知府蕭來鸞創建於聖泉寺;原平崞陽書院,由尚書梁璟修建於崇聖寺。清同治元年(1862)太原崇善寺毀於火,布政使王榕吉就寺基建崇修書院……以上書院皆為由寺觀改建而來。

5.選址於府、州、縣城中心這類書院在選址上一般受官學“左廟右學”形製的影響,在文廟之右建立書院;也有為了便於監督管理和考課方便,選址上靠近學宮、考院等。如垣曲亳城書院,院址在垣曲縣文昌祠右側;勉庸書院,原址在縣城西北隅,明天啟初(1621)徙建於學宮之右;臨猗桑泉書院,選址在原臨晉縣學宮右;弘運書院,在舊運城學宮東;鄉寧鄂山書院,選址在縣城南文昌祠之右;古縣(原嶽陽縣)開運書院,選址於文廟西;潞城盧山書院,選址於儒學東側;長治上黨書院(原共學書院)在潞安府學宮西,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由知府陳儒、知縣方有度修縣學時創辦;盂縣秀水書院原建於崇文巷內,名藏山書院,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縣孔傳忠以其地為倉,將書院移建於學宮東,易名慎交書院;榆社箕山書院,在縣城隍廟西;左權山書院,原先設在考院西側……位於政治中心的書院,大多有此特征。

6.選址於先賢故址山西很多書院建築都是為紀念先賢名人、緬懷前人而建的,在擇址上一般選擇名人的家鄉或曾經講學之處。例如汾陽卜山書院,選址於城東北卜山下的子夏祠內,此地為卜子夏晚年設教之處。明萬曆年間,芮城修建的子夏書院和清乾隆年間修建的西河書院都選址於卜子曾經講學之處,以紀念卜子的教誨之德。平遙卿士書院,在縣城上東門內尹公祠,名卿士書院,取紀念周宣王時卿士尹吉甫最先修建平遙古城之意。河津文清書院,原為明代大儒薛宣設教講學之處,明弘治元年(1488)薛宣的學生王盛,時任河東道參政,巡視至河津,捐資修繕了薛宣設教之故宅,並親書“文清書院”匾額,以紀念恩師。永濟首陽書院建於首陽山伯夷、叔齊墓旁,為緬懷二人的仁義氣節而建。吳文端公書院,又名銅川書院,在月嶺山,原為吳琠讀書處。晉城宗程書院則建於宋代理學家程顥辦學遺址。皆為此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