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山西省各市縣書院(13)(3 / 3)

有《創建河東書院碑》,牛運震撰文。

吳公書院院址在蒲州治東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分守河東道駐蒲州吳自肅創置書院,康熙四十六年(1707)知州朱岩重葺。久廢。

崇實書院康熙三十六年(1697)蒲州知州李六成設,地址規模不詳,久廢。

敬敷書院永濟縣屬書院。在縣署東南,清道光五年(1825)知縣邵棻捐廉置民宅一所,建書院以課士,規模未就以憂去。道光十四年(1834)莫兆文抵任,以河東書院地僻,就學者寡,複捐廉就宅西購地數畝,在邵棻籌建基礎上創建敬敷書院,使鄉人就近從學。設膏火,延名師課生徒其中,每月三日親自課試,一切飲食獎賞之資皆捐廉自備,暇則詣院與諸生講藝。莫兆文自記雲:“……首陽書院去城南五十裏許,應課者不便,為令近鄉人士肄業其中,頗有成才者。又明年甲午乃謀建書院於城中。先是邑宰邵公棻僦民居十數楹於府治之南將為書院地,規模未就以憂去。兆文乃議先延師,令子弟無遠近皆來學,期以必成。師為浙西名士鮑君光矞……兆文因捐廉為本歲師生脩脯膏火之費,於是邑人之輸者相繼,得白金3000餘兩,以2000兩發商生息,以為度支,而以其餘置地於舊屋之西偏,中構講堂,後為正寢,稍前為東西齋,堂之前為船室,又前為小齋,栽花種竹,寬敞幽靜,其東則有前後廳事並東西齋,乃席邵公之舊重修之,而南其門,門前為半壁池,池有水道通於院內,講貫遊息是焉……”光緒十二年(1886)知縣賈成霖又將縣署歲入陋規茶行銀60兩、當行銀240兩捐充書院經費及賓興解茶之用。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敬敷高等小學堂。

有《創建敬敷書院碑記》,莫兆文撰文。

敦德行書院(簡稱敦行書院)在今永濟市張營村,東靠基督教福音堂,清光緒十二年(1886)後建,創辦人不詳。掌教為任德恒,書院設董事會,負責籌款、延師等事務。所教課程為四書五經及曆史,清末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年間改為縣立第三高級小學校。

王官書院原虞鄉縣屬書院,在清華鄉王官峪東陵上,原址無存,或曰即今高寺。明嘉靖十三年(1534)臨晉知縣焦子琳毀寺拆觀,創建王官書院,為臨晉縣屬書院。久廢。清朝雍正八年(1730)分設虞鄉縣,150年來書院闕如。山長設帳無屋宇,寒門後生無力延師以致廢師教輟弦誦。同治十一年(1872)知縣汪守正開始籌款設王官書院,書院未及修,師生仍無講肄之地,月課僅在署試。光緒三年(1877)大祲,知縣黃縉榮以工代賑,始於城南相地創建,計大門3間,儀門1間,旁附夾室2間,大門兩邊有一副對聯,曰:“倚條山,向涑水,彙天地英靈,定卜人文蔚起;左蒲阪,右解梁,旁聖賢故裏,試看名士再生。”甬道兩邊及東西齋房各9間,講堂5間,堂後為毓秀門,內東西齋房各3間,上庭3間,四圍繚以周垣;院東南隅建奎樓三層,大門前為照牆,東為柵門。光緒五年(1879)知縣崔鑄善踵成其事,仍名王官書院。書院經費係汪守正勸捐銀2400兩,光緒五年(1879)閻敬銘捐俸銀1200兩,兩項發當典生息,歲得息銀468兩。黃縉榮又撥收南胥村絕戶地2頃30餘畝,招佃租穀,俱充經費。凡收支各章由閻敬銘酌定,詳刊於碑。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虞鄉縣高等小學堂,民國八年(1919)改稱高等小學校,民國二十七年(1938)日軍入侵,將其拆毀。

有《新建王官書院記》,明呂柟撰文。

《動用運糧腳資餘款創建王官書院稟牘》,黃縉榮撰文。

費君書院在中條山太乙峰下,唐代費冠卿讀書處,費冠卿其人不詳,楊巨源有《題五老峰下費君書院》詩。此書院隻是文人讀書場所,而且不是費冠卿本人所題,後人稱之為“書院”,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書院。

陳氏書屋在虞鄉石鹿穀,明處士、華州諸生陳道周,嘉靖時遨遊虞鄉,愛石鹿山水之秀,於穀口建書室,嘯歌自適,士多從之。規製及廢年不詳。

扈氏書院在原虞鄉縣南郭村,乾隆中副貢生扈文韜率族人同立,為家族書院。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