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所闡述的理論內容,我們又借鑒了案例教學法的一些精髓思想。在每一章節的理論闡述之前,我們都為讀者提供了與這節內容緊密相關的典型案例,選擇的案例以及對這一案例的分析都緊緊圍繞即將闡述的理論思想,而在具體的理論闡述中也非常注重和前文的案例分析相結合,力圖把理論講解與案例分析有效地融合起來。

事實上,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不僅能使沒有實踐經驗的讀者可以應用所學的理論和概念,而且也容易使他們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觀點,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我國傳媒戰略問題和傳媒戰略管理的深層含義,從而提升他們的戰略思考能力。采用這種分析方法還有一個突出的好處是,對那些已經從事媒體經營的實踐者而言,他們還可以把書中的案例分析與他們的運營實踐情況結合起來進行考慮,從而可以獲得實戰性的幫助。全書共收集了38個經典案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綜合了全球傳媒業以及我國媒體業最新的發展變化情況。案例來源大多是作者本人對各類公開出版資料的歸納和總結,這些資料基本都源於新聞報道中的真實事件,也有少量來自於作者本人的親身調研。正是因為具有這一突出特點,我們把本書的副標題命名為“分析框架與經典案例”。

本書旨在為以下三種類型的讀者提供參考:第一,正為經營問題所困擾的傳媒業內人士;第二,已有成功經驗,但又有誌於壯大事業領域的傳媒業內人士;第三,對傳媒經營領域感興趣的在讀大學生以及研究生。更簡單地說,本書是為媒體經營管理人員以及未來的傳媒經營管理人員而寫的。因此,雖然使用了最新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但從整體而言,本書不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我們更注重把一些經典的、較為成熟的、為管理學界普遍接受的理論體係和分析框架介紹給大家,同時又緊密結合中國傳媒業的特性,力圖把理論性與實戰性有機融合在一起。讀者可能會發現,本書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傳媒組織”一詞,而並未像有的教科書那樣采取“媒介企業”這樣的說法。其原因在於,企業(或公司)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對我國大部分媒體單位而言,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利潤,而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並舉。因此我們使用了一個更為中性的詞語——“組織”來替代“企業”。

另外需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盡管在信息時代傳播學意義上的受眾概念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出於與傳媒業界的通行說法保持一致,並且讓讀者也更方便理解的考慮,本書采用了受眾一詞,它的含義和營銷學意義上的“消費者”是等同的,在本書中,受眾即指代的是“信息產品消費者”。需要說明的還有本書的研究對象。我們關注的是大眾傳媒的戰略管理方式——大眾傳媒——指的是以傳播新聞信息為主的大眾傳播媒介,包括報紙、電視、電台、雜誌以及互聯網站等五類媒體。為闡述上的簡潔和方便起見,本書中一律使用“傳媒”,用以指代“大眾傳媒”。

最後要說明的是,本書是國家“十五規劃”“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媒體發展與社會進步》子項目《中國傳媒集團基本態勢與發展戰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子項目由複旦大學新聞學院黃芝曉教授、張駿德教授共同領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