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傳媒戰略管理總論(2)(1 / 3)

(2)與製作者的不可分離性。信息產品很難與其製作者相分離,尤其對於廣播電視業而言,節目主持人就是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譬如,日本電台非常盛行以主持人姓名來命名節目時段。對報紙而言,許多專欄的風格與專欄主持人的風格密不可分。這一特點導致了傳媒組織對優秀服務人的高度依賴。美國電視業為留住本台王牌主持人紛紛開出年薪上千萬美元的天價,除此之外,還為他們提供許多優厚的福利待遇(詳細案例介紹參閱專題實例31)。

(3)異質性。指的是傳媒組織很難將信息產品進行產出標準化。我們認為有兩方麵原因導致了信息產品的異質性:其一,信息本身就是不斷變動的。從廣義上說,信息就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運動狀態及其表述。從狹義上說,信息指反映事物最新變化的內容①,帶有強烈的突發色彩;其二,信息加工過程的個性化。麵對成千上萬、又不斷滾動變化的信息,采編人員需要對紛繁複雜的信息進行識別、選擇,從而擔負起信息“把關人”角色。

而由於每個人知識、閱曆、經驗、資質等不盡相同,在搜尋、鑒別、采寫的多個環節中便表現為明顯的差異。因此信息產品的產出高度依賴於人的因素,這一特性使得信息質量控製比其他產業更為困難,使得人力資源因素對傳媒戰略發展和戰略實施顯得尤為重要。

(4)易耗性。易耗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信息產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暫,二是指受眾實際的使用時間比較短。信息產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暫,今天的新聞到第二天就會變成“舊聞”,使用價值幾乎不複存在。而在信息時代,技術進步使廣播、電視、網絡都能實現連續報道、滾動播出,信息產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對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

1.1.3中國傳媒產業特征

除具有大眾傳媒產業的本質特性——二次銷售的盈利模式,我國大眾傳媒業還具有其獨特性。大眾傳媒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實行“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運作方式,這一性質和運作方式決定了我國大眾傳媒是一種特殊的產業。正如中國最大的傳媒集團——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對它的性質定位:“集團是以事業單位為主體的,實行企業化運作,它是一個事業性質的集團。”具體而言,中國大眾傳媒業的特殊性表現在——(1)兩種屬性並舉。“事業單位”性質對大眾傳媒的政治屬性提出了要求,傳媒組織要承擔黨和政府的宣傳任務,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思想文化陣地。而實行企業化管理又給了媒體一張市場準入證,使傳媒的經濟屬性得以彰顯,從而傳媒組織具有強烈的盈利需求。兩種屬性並舉決定了傳媒組織的任務是雙重的:既要全麵完成對內外宣傳任務,又要壯大經濟實力和提高競爭力;既要實現社會效益,又要追求經濟效益。

(2)有限的商業運作。既要堅持政治屬性又要張揚經濟屬性,而經濟功能的發揮必須以堅持政治屬性為前提。媒體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前提下,進行商業運作,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這一特性決定了我國媒體的終極追求目標與西方私營媒體具有根本差異:前者是有限度地追求利潤,後者則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3)國家所有的產權性質。事業單位性質決定了媒體所有權歸國家所有。1998年《中國經營報》發生了產權糾紛事件,該事件再次明確了傳媒屬於國有資產。對《中國經營報》要求複議產權的申請,國家管理部門的答複是,目前我國沒有個人或集體出資創辦或者擁有刊物的規定。根據國家資產管理局、財政部和新聞出版署聯合批複的國管財字(1999)219號文件精神,目前我國傳媒資產均屬國有資產。產權無法明晰,產權所有者的事實缺位,勢必導致我國傳媒組織無法參照企業運作方式建立現代企業製度。

(4)高風險投資。現有政策對於社會性資本進入傳媒業缺乏明確的規定,導致該領域的投資風險加大。由於產權屬國家所有,媒體是國有資產,依照目前的政策規定,注入傳媒組織的外部資金隻能按照借貸關係,即按債權債務關係處理,不適用“誰投資誰所有”的企業資產認定。這就意味著投資媒體隻能獲得一定期限的經營權與收益權,而無法獲得相應的實際控製權和產權,投資的潛在風險較大。

依照經濟學定義,企業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中國媒體卻不是完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因此,本書中不把我國媒體稱之為“企業”,而是采用了一個更中性的管理學用語——傳媒組織。管理學者哈羅德孔茨把“組織”界定為:“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職務結構或職位結構”①,組織類型多樣,既包括經濟組織,也包括政治組織、文化組織、群眾組織等。中國傳媒組織是履行經濟職能的服務性組織。

專題實例1-1新聞集團:打造全球衛星帝國

從澳大利亞一家地方報紙公司起步,目前新聞集團已成為世界知名國際跨媒體公司,核心業務涵蓋電影、電視節目的製作和發行,無線電視、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書籍出版以及數字廣播、加密和收視管理係統開發。經營業務範圍涉及五大洲的70多個國家。進入21世紀,全球媒體市場上隻有四五家主導公司,新聞集團忝列其中。截至2003年3月31日,新聞集團擁有資產677億美元,年度銷售收入29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