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傳媒戰略管理總論(2)(3 / 3)

(4)與各國政府的良好關係。新聞集團總是與執政黨保持良好關係。最典型的事例是,在英國多年追隨撒切爾夫人後,1997年集團拋棄了保守黨,轉向了新一代領導人布萊爾的工黨。為獲許進入中國市場,新聞集團實施了許多戰略行動。例如免費提供影片給中央電視台播放;公司轄下的出版公司推出了《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的英文版;出資400多萬美元幫助創辦《人民日報》網絡版;牽頭舉辦亞洲娛樂與傳媒大會等。對此,美國政界人士曾評價默多克:熟諳政治,善於和所到的每個國家的管理者和政治家打交道,這成為他賺錢的一種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盡可能降低節目成本及實行戰略聯盟也是新聞集團經常運用的戰略。除了大的突發性新聞和體育賽事轉播,新聞集團幾乎所有的電視頻道都采用成本較低的電視節目,如談話類節目及喜劇表演等。為使全球電視網絡能在最短時間內得以建立,該公司還積極尋求與其他公司的合作。

不過,新聞集團的戰略決策也並非都完全正確,在互聯網領域的投資令其蒙受了巨大損失。時隔8年後,公司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衛星傳播領域,並製定了建立“全球衛星電視帝國”的新目標,2003年公司終於初步搭建起全球衛星電視帝國版圖。然而,新聞集團仍將麵臨著與有線電視的激烈競爭,美林集團的媒體分析師傑西卡科恩說:

“新聞集團是最有經驗的公司,但有線電視服務商也不會像愣鴨子那樣呆立不動。”

1.2什麼是戰略

戰略一詞,實際上來自軍事術語,指的是在敵對雙方或多方處於勝負未分的情況下,對己方現有的力量進行動員或配置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以前,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處於萌芽時期,缺乏對企業戰略概念的深層次探討。其後,企業戰略管理理論逐漸創立,關於戰略的概念也逐漸流傳開來。

20世紀90年代末,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企業戰略管理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係。

不同時期戰略管理理論對戰略概念的認識各不相同。20世紀60年代戰略概念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認為戰略是用以指導企業經營行為的,因此在企業經營活動發生之前就已經製定好;第二,強調戰略需要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開發,以此確立企業的經營方向和經營領域;第三,戰略製定的出發點是企業內部條件;第四,戰略製定應由高層人員參加,較少涉及中下層人員。

20世紀80年代至今,企業戰略管理各種學派經過相互融合演化,形成了三大戰略管理學派,在理論界和實業界極具影響。這一時期企業戰略管理理論通常具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戰略製定的著眼點不再僅僅限於本企業,而是從競爭對手出發,試圖以打擊、消滅競爭對手來促使本企業得以發展;其二,戰略製定應該同時考慮企業內部因素及外部環境,但不同學派側重點有所不同,一派著重強調戰略對環境的適應性,另一派則依托企業內部條件強調企業的能動作用性;其三,突出戰略的動態性,不再把戰略簡單看做行動之前的概念,而把戰略視為企業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①。

綜合上述經典戰略管理理論觀點,本書把戰略高度概括為組織的“生存之道”。戰略所包含的核心內容有兩個方麵:目標和路徑。戰略首先是對組織目標的勾畫與界定。正如德魯克對戰略所作的清晰定義:依據組織所擁有的資源勾畫出組織的未來發展方向。在新聞集團謀求發展的初期,公司的目標就是能夠從單一的報紙出版商發展成為一家電子媒體公司。後來,隨著公司的發展擴大,公司的目標不再是僅僅作為電子媒體公司,而是要成為全球性的跨媒體集團。

然而,戰略並不僅僅隻是目標本身。戰略還必須對“何以實現你的目標”做出回答。換言之,為了實現目標,還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在新聞集團,這就包括率先開發衛星電視係統、積極建立全球衛星電視網絡、革新電視節目形式等等,這些行動都是為了使集團獲得收益。

因此,戰略應該是:目標和行動的有機結合,戰略意味著不僅要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還要選擇沿著方向前進的途徑與方式方法。

那麼,落實在具體的組織行動中,製定並管理其戰略一般應綜合考慮以下三個主要因素:

組織所置身的外部環境。

組織所擁有的內部資源。

組織所確定的願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