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設計合適結構(1)(2 / 3)

新的戰略——重舉新聞公正大旗

2000年約翰卡羅爾出任《洛杉磯時報》的總編輯。這位享有美國新聞基金頒布的“年度編輯”榮譽的資深記者編輯,在新搭檔發行人約翰普爾納的配合下,開始了重建。報紙新的戰略是重舉新聞公正大旗,“要將《洛杉磯時報》改造成全美最佳大都會日報,在新聞上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一爭高下”。同時,他們也將使報紙集中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因為這些讀者最有價值。

盡管全球報業不景氣,《洛杉磯時報》仍全力雇用更傑出的報道人員。《紐約時報》全國版編輯、1988年普利策調查新聞獎獲得者——迪安班奎特雖然已進入《紐約時報》最高決策層,但在卡羅爾的不斷遊說下,終於加盟《洛杉磯時報》,這不僅削弱了對手,更極大地鼓舞了《洛杉磯時報》的士氣。公司不斷從其他著名報紙挖來優秀采編人員,並建立起一個朝氣蓬勃的新團隊。公司還擴大了對國際事務的報道,不惜為好新聞投入更多的資金。

不確定的前景

新戰略的實施給人以希望,例如報紙獲得2002年度普利策新聞獎兩個獎項,在2003年的普利策獎評選中,報紙又獲得了三個大獎,與《華盛頓郵報》並列首位。2004年4月5日(美國東部時間),普利策獎委員會公布了獲獎者名單,《洛杉磯時報》遠遠甩掉《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獲得5項新聞獎,成為2004年度最大贏家。

但也有人對報紙的前景懷有疑慮。批評者認為,對於一家公開上市的公司,如果其投入不能帶來相應的利潤,集團公司就不會繼續投入。大幅度地提高新聞水準尤其是國際新聞,將導致采編成本大大增加,與此同時卻不一定帶來相匹配的利潤,尤其在短期之內。

盡管卡羅爾不同意批評者的觀點,但他必須麵對深層次的成本與收益問題。

9.1戰略管理和組織設計

雖然馬克威利斯雄心勃勃地試圖讓《洛杉磯時報》獲得新的發展,但20世紀90年代中期所展開的以組織結構為核心的顛覆性變革卻讓《洛杉磯時報》遭到了致命打擊。這一案例充分說明,組織結構的設計將直接影響並決定戰略目標的實現程度。

組織結構是表現組織各部分排列順序、空間位置、聚集狀態、聯係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模式,它是執行管理任務的體製,在整個管理係統中起到“框架”作用。20世紀60年代,錢德勒(Chandler)在深入研究美國100多家公司的基礎上出版了《戰略與結構》一書,提出環境決定戰略、組織結構適配戰略的思想,開創了企業戰略與組織結構關係的研究。正如本書第一章就指出的那樣,戰略的實質就是生存之道,傳媒戰略管理不僅需要對傳媒組織的發展方向以及未來將達到何種程度做出回答,而且還要選擇沿著方向前進的途徑與方式方法。戰略與組織結構的有效結合是傳媒組織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一個成功的傳媒組織就在於製定適當的戰略以達到其目標,同時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以貫徹其戰略。換言之,戰略目標的實現與否,直接取決於媒體的組織結構設計是否有效,並且組織結構設計的業績也將影響到內部實力,繼而對戰略目標構成影響。這意味著,組織結構設計應是戰略實施與管理的核心構成(它們的關係如圖91所示)。

本章將圍繞組織結構設計、組織結構基本類型、優化工作流程以及結構中的人員激勵這四方麵展開論述。

9.1.1組織結構設計的主要影響因素

組織結構設計往往建立在原有結構基礎之上,不是創造一種全新的組織,而是要對現存結構加以調整。影響媒體組織結構設計的因素很多,有四個因素起著決定性影響。

(1)戰略目標。組織結構是幫助管理當局實現其戰略目標的手段,所以結構應與戰略目標緊密配合並且結構應服從戰略。如果管理當局對傳媒組織的戰略作了重大調整,那麼就需要修改組織結構,以適應和支持這一調整。因此,在詳細考慮組織結構設計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確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我們是什麼樣的傳媒組織?誰是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實現我們的目標在廣義上應怎樣設計組織結構等等。繼馬克威利斯後走馬上任的約翰卡羅爾又重新把《洛杉磯時報》的戰略目標調整為新聞導向,並恢複了美國報界一貫遵守的編輯經營兩分開的組織結構,同時增加了國際新聞報道的員工。

(2)規模。人員數量的增減會大大改變組織結構。一家擁有1000名員工的媒體集團與一家隻有100名員工的報社相比,前者的溝通、協調、合作等任務要遠遠高於後者,這意味著規模更大的媒體需要建立更正式的組織結構,換言之,大型組織往往傾向於比小型組織具有更高程度的專業化和縱向、橫向的分化,規模條例也更多。例如,報業集團一般都擁有自己的印務公司,而許多中小型地方報紙往往把印刷業務外包,委托外部印刷廠承印報紙。本章後文(9.2節)將對傳媒集團的組織結構類型再作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