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設計合適結構(1)(3 / 3)

(3)環境。管理學認為,機械式組織在穩定的環境中運作最具效率;有機式組織則與動態的、不確定的環境最匹配。而就大眾傳媒業而言,媒體行業5力模型(本書第2章)中的任一方力量發生變化,都需要傳媒組織快速做出相應反應。例如,因特網的出現使人們閱讀習慣發生很大改變,報紙隻有順應變化盡可能地提供動態信息,為此報社必須塑造出處理緊迫新聞的文化,編輯部應變得更像通訊社,不停的截稿然後上網發布新聞,而不像傳統的報紙每天截稿僅有一次。

(4)工作的技術內容。20世紀60年代初期,不列顛大學的瓊伍德沃德提出,組織的結構因技術而變化。雖然技術不是決定結構的唯一因素,但瓊伍德沃德的技術與結構的觀點仍是一個重要貢獻。後來查爾斯佩羅對此觀點作了深化研究,並提出注意力應更多地放在知識技術而不是生產技術上。查爾斯佩羅運用技術結構雙因素矩陣,用兩維變量——任務多變性和問題可分析性,構建一個2×2的雙因素矩陣(如圖92所示①)。

在圖92中,常規技術隻有少量例外,同時問題易於分析;工程技術有大量的例外,但可以進行理性的、係統的分析;手藝技術處理的是相對複雜、但隻有少量例外的問題;非常規技術的特征是有大量例外、並且問題難以分析。顯然,組織控製與協調方法必須因技術類型而異。對常規技術而言,可以通過標準化的協調與控製加以實現,該技術類型要求應以高度正規化與集權化的組織結構相匹配;非常規技術則要求高度靈活性,組織結構的特點則應表現為分權化、非正規化以及成員間的頻繁相互作用;手藝技術要求問題的解決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由此對組織結構的要求是分權化;工程技術雖然有很多例外情況,但問題具有較強的可分析性,這意味著組織結構應保持相當的靈活性,其特點是分散決策權限以及低正規化①。

根據技術結構理論,結合大眾傳媒業的產業特性(第1章),我們可以發現,大眾傳媒業的核心業務——信息產品的采集、編輯流程帶有非常規性技術特征,為此編輯部的組織結構設計應傾向於是有機式的。

9.1.2組織結構設計的程序

媒體組織進行組織結構設計一般應遵循以下程序:

(1)明確戰略目標。戰略目標是進行組織結構設計的原點,組織結構是實現戰略目標的工具與手段,沒有明確的目標,媒體組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進行組織結構設計的第一步,就是在綜合分析外部環境與內部實力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媒體組織的戰略目標以及各種具體的子目標。

(2)確立業務性質。《洛杉磯時報》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變革之所以遭到慘敗,其根本原因在於領導者忽略了大眾傳媒業的產品性質是非常特殊的。傳媒組織的業務性質是出售傳播效能,運營模式為二次銷售,與普通企業的一次銷售截然不同。因此美國大部分報紙都實行“編輯、經營兩分開”的組織結構,總經理負責廣告、發行、財務、印務等行政管理與經營事務,總編輯則專門負責報紙內容的采集、編輯與製作,編輯部與廣告部之間有一堵業界公認的、不能打破的“無形之牆”。不過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新聞業逐漸向受市場利益驅動的產業方向發展,大量取得MBA學位的經營者入主新聞業,開始以公司運作的方式來管理新聞業。美國學者DougUnderxood所著《當MBA們管理編輯部時》一書中這樣描述,“報社的經理們已經粗暴地推倒了編輯部和經營部的隔牆,要求記者們把讀者看作消費者,生產‘新聞產品’,以迎合目標受眾,贏得利潤”。加強組織內部各部門的協調與溝通原本無可厚非,但必須充分認識到傳媒產業與其他行業的差異性。尤其對以新聞為導向的傳媒組織而言,它們出售的不僅僅是傳播效能,在市場中借以立足的更是一種聲譽形象。

根據中宣部要求新聞媒體建立“宣傳業務和經營業務相對獨立的組織結構”的精神,在運營實踐中與西方媒體組織結構相似,我國大多數新聞媒體的組織結構基本也是“編輯、經營相分開”,實行在黨委領導下的社長負責製,社長下設總編輯和總經理兩個職位,總編輯負責信息產品的內容製作,總經理則負責經營與行政事務,對編輯部事宜無權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