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新能力。1964年,路透社首先邁入用電腦傳送股市信息時代;1981年,又推出“莫尼特”交易係統,外彙交易者利用這一係統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成交,一筆生意在兩三秒鍾之內即可做成;1987年,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國際通訊衛星開展此項業務的通訊社;20世紀90年代率先采用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公司每年要拿出全年總收入4.5%左右的資金用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製與開發。
新的戰略轉型計劃
雖然路透集團是這一行業無可爭議的領先者,但麵對公司的生存危機,公司不得不決定實施戰略轉型。公司的願景目標是,把自身轉變為一個完全以網絡為基礎的公司。
公司認為,進行戰略轉型的意義將體現在多方麵:
節約成本。雖然公司擁有良好的信息係統,但這一係統的運營費卻相當昂貴。集團估計,如果能夠成功轉型到以互聯網協議為基礎的平台,每年能為公司節省1.5億美元的開支。
提供個性化服務。公司認為,有了互聯網平台,集團就能為客戶設計個性化的產品,換句話說,可以單獨提供外彙信息或是信貸市場信息的工具。
增加營業額。從銷售看,不論客戶的規模有多小,位置有多遠,抑或是他們的需求多麼微不足道,基於互聯網的係統都能讓公司觸及他們。而目前,客戶要想接入路透集團的係統得花費幾百萬美元,因此路透集團的市場主要局限於大銀行和大保險公司的交易人員。
開辟新的市場。由於可以通過網絡交流信息,因此路透集團提供信息的成本也就相應有所減少,產品標價也會隨之降低。這種做法將為路透集團開啟新的市場。
配合戰略轉型目標,集團於2001年對其原有組織機構及董事會進行了大幅度調整。目前基於不同產品的部門結構將被四個基於顧客的部門結構所替代,它們分別是投資銀行/經紀、財務、資產管理以及企業/媒體,以使公司提供的服務更貼近用戶。
首席執行官湯姆格洛瑟(TomGlocer)很有信心地認為,路透集團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不應僅僅是個傳統品牌,而應將自己的強勢充分地與新技術相結合。
變革風險
但公司的變革卻麵臨巨大的風險,公司的轉變不僅僅隻是運營規則的改變。分析人士認為,路透集團為網絡創造新產品的同時,危險也隨之產生,公司有可能因此斷送其傳統業務。
其次是來自部分員工的抵製。不少人認為廢棄舊係統毫無道理,有些人甚至認為它比互聯網還要完善。路透社總編輯格特林內班克(GeertLinnebank)公開承認這種分歧,“保守派人士認為路透集團已經完全得到了它想要的東西。但是,湯姆卻對公司的發展方向有不同的看法。”
另外,外部環境中發生的幾件不可預料的事件使路透集團的轉型目標形勢嚴峻。
公司的轉型恰好與全球經濟的衰退相重疊。
美國“911”事件的發生。除去幾百萬美元直接的經濟損失,有6名員工因此喪生。更糟的是,該事件加劇了全球經濟的衰退。
知名公司會計醜聞事件。安然公司的假賬事件不僅讓其破產,同時安達信等一些谘詢、審計、金融公司都被卷入,隨後陸續引發了一係列醜聞的發生。這或許是最令人窘迫的情形。在繁榮時代,金融服務公司、谘詢機構熱衷於消費金融信息,而如今客戶公司的大量裁員使路透社的訂單不斷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