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知識鏈接——
一個人要創業,就要先分析一下自身的資源,並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作一個綜合、客觀的分析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創業進行定位。
除了資金、設備這些有形的資源外,更重要的是無形資源,包括以下方麵。
(1)人際關係網。創業者的人際關係是創業過程中的財富,一定要善加利用。在人際關係中,特別要注意一點,就是你的個人信用。以誠為本,以信處世,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擴大你的誠信值,增加可以調用的資源。
在人際關係中,還要注意的是,有收益就必須考慮有所回報。否則,如果隻貪圖收益而不考慮回報,形象就會遭到破壞,時間一長,你就無法調用人際關係這部分資源。
(2)心理結構和特征。心理結構和特征是指創業者的性格、氣質、心理素質、愛好等。一般對創業者來說,以下性格是創業者最好能擁有的心理特征:外向,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膽大而富於激情,並有自己的信念,能吃苦,有恒心,意誌堅定、心理穩定,能承受壓力,有主見、有責任心,喜歡決策和支配他人,喜歡有一定挑戰性的事務。
(3)知識結構和特征。知識結構包括個人的辦事能力、擁有的信息,尤其是市場信息等。一般來說,創業者除具有專業知識外,要求的知識結構必須廣博,但不需要精通。
在知識經濟社會裏,資本和有形資產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知識和品牌等無形資產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重要。無形和有形資產的結合,所產生的效益要遠遠高於單方麵產生的效益,在成長性和持久性方麵也要遠優於僅憑有形資源。
為了大眾的樂趣
為了實現相機“麵向大眾化”的理想,他特別重視市場調查,每開發一項新產品都要反複進行四輪市場調查。
成功點:依靠麵向大眾的戰略取勝
喬治·伊斯曼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偏僻小鎮上的一個貧寒的家庭。14歲時,他輟學在一家保險公司送信,不久轉到一家銀行做一名低級職員。他對攝影十分著迷,便省吃儉用積攢了一筆錢買了一套攝影器材——照相機和顯相設備,並學會了攝影。但攝影器材十分笨重,這讓他覺得很煩惱。他下定決心要改進攝影器材,簡化拍攝手續,可以讓大眾都能享受到攝影的歡樂。
於是,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鑽研照相機。終於,他研製成功了一種新的感光乳劑。1881年,他用多年積蓄的5500美元作為資金創立了照相幹板製造公司。幹板的製造比原來的濕板更困難,但從玻璃板的幹板到軟片,一步一步接近照片的大眾化。1886年,他研製出卷式感光膠卷,即“伊斯曼膠卷”,結束了濕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作照相片的曆史。1888年6月,經過多年的苦苦鑽研,喬治·伊斯曼終於研製成了一種小型口袋式照相機,命名為“柯達第一號”。這種小巧的相機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喬治·伊斯曼的事業如日中天。
1889年,伊斯曼攝影材料公司在英國倫敦成立。1892年,喬治·伊斯曼把公司改名為伊斯曼柯達公司。
喬治·伊斯曼十分重視科研與技術工作,努力麵向市場、麵向大眾開發為廣大消費者喜愛的新產品。他不惜重金招聘許多第一流的人才,鼓勵他們去探索、研製新產品。對社會上的各種新技術,隻要有利於攝影產品的開發,他都重金收買。
為了實現相機“麵向大眾化”的理想,他特別重視市場調查,每開發一項新產品都要反複進行四輪市場調查。柯達公司在市場調查中發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多數顧客並不在意照相機技術領先與否,隻希望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拍攝出好照片來。於是,他們組織力量調查這種照相機最好是什麼樣子,重量和體積多大最合適,用什麼樣的膠卷最便於安裝,等等。根據調查結果,他們設計出了理想的照相機模型,交生產部門製造樣機。樣機交給消費者試用後,再進行第二次市場調查,了解樣機與消費者的要求還有什麼樣的差距,根據消費者的要求,對樣機進行改進。將改進的樣機再交給消費者使用,進行第三次調查。改進的樣機交給消費者試用時,不打廠家牌子,讓用戶去鑒別。在得到大多數消費者歡迎後,才將調查結果上報總公司,經批準後交工廠試產。試製品出來後,還要進行第四次市場調查,了解這種產品有何優缺點,適合哪些人使用,市場潛在銷售量有多大,定什麼樣的價格多數家庭才願意購買。等這些問題調查清楚了,才正式投產,打上柯達牌子,投向市場。
有了這樣精心的調查,柯達公司深深紮根於大眾之中。現在,柯達公司已擁有百億美元的資產,分公司遍布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有3萬多種,年銷售額逾百億美元,成為全美最大的25家企業之一。
柯達公司2002年的全球營業額達128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柯達全球員工總數約為七萬人,其中三萬九千人在美國。公司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和中國設有生產基地,向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銷售種類眾多的影像產品。同年,柯達被《遠東經濟評論》雜誌評為亞洲領先的公司之一,評選的指標包括公司的整體領導、高質量、創新、管理遠景、財務狀況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