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領帶,大世界
1969年秋天,曾憲梓注冊了“金利來”商標;1970年,注冊成立了“金利來(遠東)有限公司”。1971年,他在九龍土瓜灣設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工廠,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工廠的業務漸漸有了起色,積累了一定的資本。
成功點:填補市場空白,搶占市場空間
曾憲梓出生在廣東省梅縣一個貧農家庭,1961年,他從中山大學生物係畢業,被分配在廣州農業科學院的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1963年,曾憲梓途經香港到泰國與家人團聚,並想獨立幹一番事業。在泰國,他開始做起了販賣領帶的小生意。
1968年,他重返香港,試圖在香港開始他的創業生涯。但是他兩手空空,隻好靠做男保姆,為人家看孩子來維持生計。盡管如此,他一有空餘時間就研究香港工商業及市場狀況,學習成功創業者的經營管理經驗。經過數年琢磨,他發現領帶在香港有很大的市場,便決定成立領帶生產廠。
他並沒有盲目進行,而是先將外國名牌領帶買回來,經解剖研究之後,將這些領帶拆得七零八亂,然後自己製作恢複原狀。接下來就是全套采用進口原料,著手生產高檔領帶。結果,他製作的領帶足可以假亂真。但是,他很快發現顧客還是喜歡購買價格昂貴的外國名牌領帶,不願購買價格便宜的香港產領帶。這時,曾憲梓下定了決心要創立自己的品牌。他獨自苦思冥想,又把親近的朋友請來共同商量,終於為自己的產品取名“金利來”。1969年秋天,曾憲梓注冊了“金利來”商標;1970年,注冊成立了“金利來(遠東)有限公司”。1971年,他在九龍土瓜灣設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工廠,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工廠的業務漸漸有了起色,積累了一定的資本。
曾憲梓並沒有滿足於取得的成績,為了在國際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他四處考察,周遊各國的領帶設計和生產中心,深入地了解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和日本的領帶製作和銷售市場,學習和積累現代領帶的先進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知識,並認清領帶發展的潮流和趨向。他還和西方一些著名廠家建立業務聯係,提高知名度。20世紀80年代初,他在新加坡等地先後設立了“金利來”分公司,並向歐美各國以及日本、澳大利亞、東南亞各國拓展業務。
1984年,曾憲梓當選為亞洲領帶協會主席,“領帶大王”的稱號也從此傳了開來。
點評——
創業者選定的行業不一定是經營那些風光張揚的商品,那些不起眼的小飾品、小物件,也可以成就一番大事業。曾憲梓在發現了香港的領帶市場之後,依靠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迅速占領了市場,創造了“金利來”這一家喻戶曉的領帶品牌。隨後,他的領帶王國便開始向世界各地擴張。從他的成功經曆中,我們可以知道多觀察、多實踐、多思考是他成功的訣竅。他是一個積極的行動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領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關知識鏈接——
所謂市場機會,就是市場中的未滿足需要。哪裏有未被滿足的需要,哪裏就有盈利的機會。市場機會又可分為“環境機會”和“企業機會”。市場上一切未滿足的需要都是環境機會,但不是任何環境機會都能成為某一企業的營銷機會。因為對某一企業來說,不是任何環境機會都適合企業去開拓,這還要看它是否符合企業的目標和資源條件。
所以,創業者不但要善於發掘市場機會,還要善於分析、評估市場機會,看它是否符合本企業的經營目標,是否有利可圖。企業的市場營銷管理者必須不間斷地進行市場營銷調研,了解市場上需要些什麼,需要多少,誰需要;預測需求的發展趨勢;調查研究哪些因素影響市場需求和企業的營銷活動,是有利影響還是不利影響,等等。也就是說,不僅要發掘市場機會,還得注意環境威脅,即不利因素對企業營銷的挑戰。機會和挑戰往往是並存的,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就會帶來災難。可利用的機遇沒有及時利用,會造成機會損失;而市場上的各種挑戰如不及時發現並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就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因此,創業者對可能的各種機會和風險要靈敏地作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