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從1996年至1998年之間由於濫用市場能力而獲取的壟斷價格,應該是“美國反微軟”一案中所確定的懲罰。從消費者角度所觀察到的最惡劣的環境下,操作係統的價格也應該維持在90年代的水平,3%的價格下跌應該是一個很適度的預期。估計操作係統的競爭價格是在15至25美元之間,但實際上價格是在50至60美元之間,壟斷差額在35至45美元之間。
微軟自己認定這種濫用壟斷的價格模式在今後兩三年內都是牢固的。隨著銷量的增長,超額費用也將進一步上升。隻需兩年間又會收取另外100億美元以上的超額費用。
的確,如果微軟采取策略讓消費者轉移到更高價格的係統上,那麼今後兩年加諸在公眾身上的額外費用將會在150億美元左右。
有關微軟給它的產品製定高價並極力保護超額的價格的證據是壓倒性的。為了保護它的壟斷利潤,微軟發動了一場對抗低價PC的市場戰役。
反對低價PC戰役的後果,就是阻礙或拒絕半數的用戶獲得能夠滿足他們需要,並給他們提供邁向信息時代的廉價PC機。
微軟積累了巨額資金,它將迅速建立起它的市場霸權。這將使它購進PC硬件或軟件業的其他部分作為微軟的長期戰略,以更容易地保護它壟斷的市場能力。
快速發展
創業型老板快速發展要學會先微利發展。
阿爾迪25歲那年,他的母親不幸辭世,留給他的僅僅是一個小的可憐的零售店。血氣方剛的阿爾迪經過幾年的苦苦掙紮,終於使小鋪加以擴大,並增設了幾家小分店,起名也叫“阿爾迪”。
創業之初,由於資金有限,阿爾迪的小店簡陋而陳舊,隻能出售一些罐頭、汽水、點心之類的食品。一年結算下來,所賺微乎其微。
為了找到新的突破口,阿爾迪一個人在家苦思冥想了好幾天,仍然找不出答案。於是,他們決定到外麵的世界去尋找致富的竅門。每天他安排好店裏的事情後,便騎著自行車穿梭於大街小巷之中。
這天下午,阿爾迪來到一家“消費品商店”。隻見這裏顧客盈門,許多人大包小包地買東西,生意好得出奇。
一打聽,原來凡到這家商店購物的顧客,都可在年終憑發票獲得購物總額3%的免費贈送。
數日來愁眉不展的阿爾迪興奮地跳了起來,竅門找到了!商機出現了!別人把回贈放在年底,我可以把回贈放在當時,必定會更吸引人。做買賣最怕的是別人不來買,隻要買的人多,賺得自然會多。他還決定要將價格調到最低,隻賺微利。
第二天,全市所有的阿爾迪商店的門前,都貼上了一張赫然醒目的大紅告示:
“本店從即日起,開始實行讓利3%,如果哪位顧客發現本店出售的商品並非全市最低價,且所降低價格不到全市最低價格3%,可到本店找回差價,並有獎勵。”
沒過幾天,奇跡出現了。全市所有的阿爾迪商店都門庭若市,生意興隆。銷售額一下子增了好幾倍。阿爾迪並不以此為滿足,因為他發現來阿爾迪店購物的,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這說明自己的生意有局限性。於是,他在報紙、電台刊登廣告,以擴大影響。
不久,“阿爾迪”就出現了新的購物熱潮,倉庫存貨一掃而光。阿爾迪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他四處奔忙,組織貨源,以保證供應。
不久,這座城市裏又出現了10多家新的阿爾迪商店。
白此,“阿爾迪”聲名鵲起,家喻戶曉。誰都知道“阿爾迪”是最便宜的商店。一般中下等市民、失業工人等都成了“阿爾迪”的常客。
阿爾迪借機迅速擴大經營,把觸角伸向四麵八方。雖然此時的阿爾迪商店陳設簡單,裝潢簡陋,營業麵積也不很大,但生意卻特別紅火。但是,阿爾迪還是不以此為滿足,他開動腦筋,又想出了新招。
有一段時間,阿爾迪商店發生了一連串的怪事,不少顧客發現商店少收了顧客的錢款,有的顧客向營業員指出這個“失誤”,並要求補給商店應得的差額款.而商店的收銀員卻謝絕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阿爾迪曾做過多次測試,用秒表計算營業員每次找零錢的速度,結果發現營業員在找零錢時花了很多時間,大大影響了銷售。如果將找零錢的時間都省出來,等於多出不少營業員,又可以賣出不少商品。
於是阿爾迪決定將標有1.57馬克的商品,隻按1.55馬克收款;而標有1.54馬克的商品隻按1.50馬克收款。
這樣做表麵上是“阿爾迪”虧了,實際上卻受益匪淺。它既使商店員工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銷售,又因降價而招來了更多的顧客。
後來,“阿爾迪”幹脆將所有商品價格的尾數改為0或5。
這樣.“阿爾迪”所出售的商品比其他商店的商品便宜了很多,這使得不論富豪和貧民都樂意光顧“阿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