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公務員的價值觀直接關係著行政行為的效果、政府的形象以及政府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多少和優劣。作為新時代的公務員,具備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行政思想,確立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對提高行政行為的水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牢記“八榮八恥”榮辱觀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傳統榮辱觀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明確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大是非問題,因而也是每個公務員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主席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委員聯組討論時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胡錦濤主席的這一概括精辟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囊括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生動體現。作為一名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公務員,肩負著國家方方麵麵的管理、疏導和調節等責任,隻有時時刻刻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來約束自己,才能在利益麵前不低頭,在困難麵前不退縮,切切實實為老百姓服務。

2007年5月2日,第十一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湖南省桑植縣人民法院民事一庭庭長向恩林名列其中。

1967年,向恩林出生在湖南省桑植縣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雖然識字不多,卻教給他許多樸素的做人道理。經過多年寒窗苦讀,向恩林於1987年考上了吉首大學。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留校任教的優厚待遇,回到家鄉做了一名中學教師。1991年9月,由於工作出色,他被選為河口鄉團委書記,第二年當上了副鄉長。

1995年,縣裏撤區並鄉,並增設鄉鎮法庭,當時組織上已經擬定向恩林出任河口鄉鄉長,但向恩林再次作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抉擇:他要當法官,不去當鄉長。麵對親友的質疑,他說:“現在老百姓差的不是鄉長,而是傳播法律知識的法官。我認為我的抉擇更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

於是,向恩林從河口鄉法庭的一名普通書記員開始,踏上了用法律為老百姓服務的道路。他重新拾起書本,認真學習法律專業知識,並最終拿到了法律自考本科文憑。

自1995年以來,向恩林共辦理2100多起案件,指導人民調解組織調處糾紛980餘起,解答法律谘詢5000餘人次,防止民轉刑案件158起,防止自殺案件25起,製止械鬥、群眾鬥毆160起,使345對即將離婚的夫妻重歸於好,他所負責的轄區內沒有發生一起進京、省、市上訪案件,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包青天。

為了方便群眾打官司,向恩林背著國徽走村串寨,在鄉村農舍、田間地頭立案、審案。他常常身穿製服,背著一塊十幾斤重的國徽,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跋涉,有時為了趕在村民出門之前開庭審理案件,往往不得不摸黑趕路。

在辦案過程中,向恩林也曾受到過恐嚇、威脅,甚至為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到過當事人的誤解而被傷害。對此,向恩林總是一笑置之,他堅信,老百姓心裏有一杆秤。

向恩林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家裏姊妹多,生活也不寬裕。在辦案過程中,也有送錢、送禮求情的,他給自己約法“三章”:說情不領,送禮不收,權勢不從。為此,也得罪了一些親戚朋友,向恩林總是耐心地給他們解釋:“如果我和當事人之間形成了不正當的利益關係,我就會失去群眾的信任。法官作為社會各種矛盾紛爭的裁判者,隻有超越小我,才能成為正義的化身、公正的使者。”

於是,向恩林的“流動法庭”成了老百姓信得過的法庭,向恩林也與他們結下了魚水深情。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個簡單而樸實的道德標準,即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