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是指幹部在任期內履行相關職務取得的工作成績。而政績觀是指幹部對如何履行職責去追求何種政績的根本認識和態度,其中包括幹部的政績為誰,樹立怎樣的政績和怎樣樹立政績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一個從政人員的必要條件。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其核心問題是:什麼才是真正的政績?胡錦濤同誌指出:“我們必須明白,真正的政績應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實績,是為黨和人民踏實工作的實績。”因此,真正的政績,說到底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就是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具體說來有以下四點要求: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前提
可以說,政績觀是發展觀的延伸和體現,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有什麼樣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政績,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政績。判斷政績觀是否正確,就要看它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2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立場
胡錦濤同誌指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說到底就是忠誠實踐黨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一個幹部是否有政績,檢驗標準就要看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
3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
樹立正確政績觀,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尊重客觀規律,提高領導水平,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進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觀臆斷和違背客觀規律的“拍腦袋”決策,不追求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提嘩眾取寵的空洞口號,不搞虛報浮誇和報喜不報憂。
4堅持實踐、群眾和曆史三者檢驗的有機統一
胡錦濤同誌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曆史的檢驗。”政績是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曆史的主人,政績如何,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曆史是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進程,用曆史的觀點看待政績,就是要把政績放到曆史發展的過程中去考察。
對領導幹部來說,發展經濟,造福百姓,應該也必須幹出成績,但關鍵要搞清楚,什麼是真正對黨和人民有益的實事,什麼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不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僅科學發展無從談起,還會急功近利、欺上瞞下,熱衷於“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麵子工程”,勞民傷財、貽害子孫。
20世紀70年代初,鄧小平陪同外賓遊桂林,在遊覽漓江的船上對當時的桂林市委書記鍾楓說:“漓江汙染成這個樣子,還能‘甲天下’嗎?你們為了發展生產,如果把漓江汙染了,把環境破壞了,是功大於過呢,還是過大於功?請你們好好考慮,不然的話,功不抵過啊!”
小平同誌的話語重心長,使桂林人開始進行深刻反思,意識到環境對桂林發展的重要意義。於是,他們先後將過去被當做市財政“錢袋子”70多家有汙染的工廠關閉或遷移,將70多個工業項目、60多個三產項目擋在環保門檻之外,並建成4座汙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係統……
終於,這一切努力獲得了回報。桂林的天又藍了,漓江的水又清了。近年來,桂林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2006年,又先後摘得兩塊“含金量”很高的牌匾——“第三屆中華環境獎”和“國家環保模範城”。
整潔的市容市貌、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為桂林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近幾年,桂林市經濟增長速度逐年加快,外資企業的數量和規模逐年上升。2008年,桂林全市接待遊客總人數超1600萬人次,同比增長55%;旅遊總收入超過100億元,同比增加近18%,4年內旅遊總收入翻了一番。
由此可見,領導幹部有什麼樣的政績觀,就會幹出什麼樣的政績。隻有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才有可能為國家和人民的事業多做實事、多做好事。否則,就會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還會嚴重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時,他的“政績”越大,危害也就越大。有些幹部,說話辦事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不怕群眾不高興,就怕領導不開心。還有一些幹部,隻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顯績”,不願意啃“硬骨頭”;隻關注局部利益,不顧及全局得失。他們樹“政績”的目的,是給自己留名,為自己邀官。這樣的幹部,不僅辦不好事業,還損害了公務員的形象;這樣的“政績”,不僅對百姓沒有益處,還會妨礙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