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你的學習能力決定了你能在公務員道路上走多遠,因為任何工作都是需要學習才可以改進或者創新的。當一個人沒有從外界學習新東西的能力或者興趣時,當一個人不願意或者沒時間思考時,當一個人排斥創新時,他的進步與成長之路也就停止了。
在單位裏,如果你想不斷取得進步,就要不忘初衷,虛心學習。所謂初衷,就是公務員的職責,隻有始終不忘你是一名“人民公仆”,是要為老百姓服務的,才可能謙虛地學習,才可能與同事齊心協力。也隻有這樣,才能實現你的人生目標。
利用學習,提高自身落實能力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活到八十還學巧。”對每個人來說,學習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項投資,一項伴隨終身、最有效、最劃算、最安全的投資。不要覺得做一個公務員就好像抱住了“鐵飯碗”,你不能與時俱進,照樣會被淘汰出局。因為知識落後了,落實能力必然跟不上,工作出了問題,你不想被淘汰都不行。
一個公務員,要想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就必須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落實能力。不論是在工作生涯的哪個階段,學習的腳步都不能稍有停歇,因為隻有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把責任落實到位,才能不斷力爭上遊。在某事業單位,有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小夥子,小夥子是從農村考出來的,也沒有什麼人際關係,並且他所上的大學也並不是什麼名牌,所以剛開始並沒有得到領導的重視。但這個小夥子性格卻很好,憨憨的,平時也不愛說話,每天隻是悶頭幹活。
同事們平時在工作之餘會坐在一旁聊天,說些笑話,或者打鬧一番,但這個小夥子卻很少在休息時間與人聊天,他總是拿著一些資料悶著研究,有不懂的地方,就朝人家笑笑,問一問。小夥子的行為起初遭到了同事們的嘲笑和不屑:“怎麼?難道你還想當領導啊?”但他每次對這樣的嘲笑和奚落都隻是笑笑,並不在意。
沒想到,兩個月後的一天,局長急急忙忙地讓大家寫一份發言稿,原來這項工作都是他的助理完成的,但這幾天助理家裏出了點事,請假了,局長還有很多別的事,忙不過來。結果,大家都大眼瞪小眼,寫不出來,有兩個人寫了寫,給局長一看,直接就被打了回來。這時,小夥子把自己寫的發言稿交了上去,局長看了看,點點頭拿著就走了。
從此以後,局長開始對這個小夥子加以注意,覺得他是一塊“真材實料”,不像那些整天吃飽混天黑的人,並找機會把他提了一級。然而,小夥子對此並不滿足,依然像原來一樣,抓住各種機會學習,學習寫應用文稿,由於這個部門跟日本人打交道多,他還自學了日語。結果,幾年之後,那些曾經嘲笑過他的人還在人浮於事當著普通辦事員的時候,那個小夥子已經是局長了。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資質平庸的小夥子從一名普通公務員迅速成為局長呢?是較強的學習能力。很多人會對朋友抱怨,說領導不重用他,不給他加薪,不提升他,等等。其實與其這樣抱怨領導不重視自己,不如反省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落實責任的能力。
美國總統威爾遜說過:“學習是終生的事業。”如今整個組織逐漸向開放的學習型組織轉變,任何一個公務員都有必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學習技能,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麵,從多方麵豐富、提高自己的落實能力。
隻有把學習當成習慣,不斷充電,才能又好又快地落實責任,才不會被其他落實能力更強的人所取代。當然,已經參加工作的人的學習有別於學校裏學生的學習,因為缺少充裕的時間和心無雜念的專注,以及專職的教授人員,所以積極主動的學習尤為重要。提升自我,增強責任落實能力,從現在做起。
告別本領恐慌,補齊能力上的“短板”
1939年5月,毛澤東同誌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講話時說:“我們隊伍裏麵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過去學的本領隻有一點點,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60多年過去了,從公務員隊伍建設來講,我們不得不承認,“本領恐慌”這種現象至今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