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靜態思維法(3 / 3)

靜態思維的排他性來自它的固定性、重複性和被設計性。它是指對事物的考慮是從已有的程序和過程出發,相容的就予以吸引,不相容的就加以排斥。對於被排斥的事物是否合理,是否應該排斥,它不予以考慮,它思維的中心圍繞著自己固有的模式運轉。靜態思維的這種排他性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當人們把自己的思維模式、框架、程序固定下來,能夠進入這個思維框架內的事物才可引起他們的興趣,而這個思維框架外的事物對他們沒有新鮮感,也會遇到他們的排斥。

靜態思維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即要摸索到事物發展中比較穩定的東西;但上述特點也決定了它的缺點,即每前進一步,它都有可能陷入思維的僵化、死板,都有可能使思維失去活力。因此,在思維過程中,還應看到動態思維的一麵。

靜態思維也不能脫離動態思維。靜止是相對的,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不是絕對不運動,靜止狀態也是運動導致的。因此,靜態思維隻不過是在一定條件約束下的動態思維,這些條件使一定方式的動態思維相對固定下來,使其形式化、規則化、程序化而已。靜態思維是動態思維在一定條件下的特殊情況。總之,離開了動態思維,靜態思維則會因固定化、單一化而變得僵化,相反,離開了靜態思維,動態思維就會成為極具冒險性的無序思維。

思維時間:誌當存高遠

理想,在我國古代叫做誌。有誌,就是有理想;沒有誌,也就是沒有理想。我國傳統上是很重視理想的。即使到了“貧無立錐之地”,也要恪守“人窮誌不窮”的信念,堅持他們的理想。

諸葛亮在寫給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說:“夫誌當存高遠,”“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滯於穀,默默束於情,永竄優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他的意思很明白,做人就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和誌氣。如果意誌不堅強,心胸不開闊,整天忙於身邊的瑣事,感情用事,長期在庸俗的氣氛中過日子,那就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了。北宋詩人蘇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誌。”明代學者王陽明說:“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可見理想之重要,故此,早在2000多年前孟軻就說了“人若無誌,與禽獸同類”。

為了崇高目標所從事的工作,就是高尚的事業。大自然的進化造就了人類,同時也形成了誌氣這個觀念。高昂的誌氣,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有了大誌,就相當於有了靈魂。

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偉大的毅力隻為偉大的目標而產生。所以古人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生理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信息如果篤誠而又持之以恒的話,就可以導致體內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

願望是彙集智慧的磁石,是通往理想的風帆;渴望是寄托未來的燈塔,是前進拚搏的引擎;希望是黑暗中的火花,照亮前行的旅途。

漢代王充認為,“初生意於善,終以善;初生意於惡,終以惡。”意思是說,人到入學年齡之時,如果立誌為善,結果必定是善的;如果立誌為惡,結果也必然是惡的。這話很有道理,道出了少年立誌的大道理。

生物學家巴斯德說,立誌、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成功在等待著你。北宋民族英雄嶽飛,在金兵入侵的動亂年代裏,立下了“還我河山”的壯誌,一生征戰,死而後已。北宋的範仲淹,自幼立下了“以國家為己任”的大誌。身負宰相重任以後,專意革除時弊,勵精圖誌,成為封建時代一位有名望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堅韌不拔地為事業而奮鬥,是炎黃子孫特有的民族精神。

思想的進步首先就在於理想的高尚。

對奮發的人來說,希望是一隻號角;對迷茫的人來說,希望是一聲呼喊;對幸福的人來說,希望是一樽美酒;對痛苦的人來說,希望是一爐炭火。

山溪的理想是大海,追求,是一種力量,但追求什麼,可要慎重,要思索,要選擇……羅盤雖能指示方向,但選擇方向的還是自己。沒有生活目標和遠大誌向的人,隻會變得懶惰,隻會聽天由命,永遠不會把握成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