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推理是一種由特殊或個別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方法。
智慧經典:什麼是你的大石塊
“我們來做個小測驗。”教授拿出一個一加侖的廣口瓶放在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把它們一塊塊地放進瓶子裏,直到石頭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瓶子滿了嗎?”所有的學生答道:“滿了。”教授一笑,從桌子下取出一桶更小的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壁使礫石填滿石塊的間隙。他問:“現在瓶子滿了嗎?”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教授說:“很好!”他伸手從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們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學生們大聲說:“沒滿。”教授點了點頭,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他望著學生問:“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一個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已經把工作、學習安排得多麼緊湊,如果你再加把勁,還可以幹更多的事!”
“不。”教授說,“那還不是它的寓意所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裏,那麼你就再也無法把它放進去了。那麼,什麼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塊呢?你的信仰、學識、夢想?或是和我一樣,傳道、授業、解惑?切記,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你就會終生錯過了。”
先放進“大石塊”,就如同分類工作法,先做重要的事情。
而大石塊中放入沙子、水,就如同統籌工作方法。
智慧啟迪:修路理論
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曆。一家企業為員工提供一次內部培訓,按慣例,作為訓前調研應該與該公司總經理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這家公司的辦公室在一幢豪華寫字樓裏,落地玻璃,顯得非常氣派。在交流中,透過總經理辦公室的窗子,無意間看到有來訪客人因不留意頭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門上。大約過了不到一刻鍾,竟然又看到了另外一個客人在剛才同一個地方頭撞玻璃。前台接待小姐忍不住笑了,那表情明顯的含義是:“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來,這麼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見。眼睛到哪裏去了?”
其實我們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在這扇門上貼上一根橫標誌線,或貼一個公司標誌即可。然而,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這裏多次出現問題就是沒人來解決呢?這一現象背後真正隱含著的是一個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即“修路原則”。
當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以上同樣的差錯,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同一差錯,那一定不是人有問題,而是這條讓他們出差錯的“路”有問題。此時,人作為問題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和要求他不要重犯錯誤,而是修“路”。
如果我們按照以前那樣的方式思維,你會發現隻要這條路有問題,你不在這時出錯,還會有其他人因它而出錯,今天沒人在這裏出差錯,明天還會有。比如有一盆花放在路邊某一處,有兩個人路過時都不小心碰了它一下,現在正確的解釋是:不是這兩個人走路不小心,而是這盆花不該放在這裏或不該這樣子擺放。
一般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摔上兩跤,他會被人們恥笑為“笨蛋”;如果兩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各摔一跤,他們會被人恥笑為兩個笨蛋。按照“修路”原則,正確的反應是:是誰修了一條讓人這麼容易摔跤的路?如何修正這條路才不至於再讓人在這裏摔跤?
如果有人重複出錯,那一定是路有問題。比如對他訓練不夠、相關流程不合理、操作太過複雜、預防措施不嚴密等。
如果有人幹活偷懶,那一定是因為現行的規則即“路”能給他偷懶的機會。
如果有人不求上進,那一定是因為激勵措施還不夠有力,或至少是你還沒找到激勵他的方法。
如果有人需要別人監督才能做好工作,那一定是因為你還沒有設計出一套足以讓人自律的遊戲規則。
如果某一環節經常出現扯皮現象,那一定是因為這段“路”上職責劃分得不夠細致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