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思維教育模式是培養個體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挖掘個人創造潛力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出現既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也是人腦革命的要求。科學研究表明:個人的創造能力與自身的認識風格關係密切。所謂認識風格,就是指人與客觀物質世界進行信息交流時具有的個人獨特風格。不同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偏好,有的依賴於左腦,有的依賴於右腦。右腦型認識風格的人創造力比左腦型認識風格的人的創造力高。影響個人認識風格和個人特征及動機的因素很多,有先天素質和後天環境兩個方麵。其中,在後天的各種環境因素中,影響作用最大的是教育。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社會環境所確定的教育體製和教育思想使人們更多地利用左腦進行思維,以致左腦的功能越來越強而右腦功能沒有達到同等水平的發展,嚴重地抑製了個人創造力的開發。實施創造性教育的目的在於改變這種不平衡發展的狀態,在發展個體左腦邏輯思維功能的同時,培養和發揮個體右腦的創造性功能,促進左右腦功能的均衡發展、優勢互補,充分開發人的創造才能。
開放和網絡化:思維方式的變革
社會曆史的進步創造著新的思維方式,新的思維方式又成為社會曆史前進的催化力量。在知識經濟社會,社會結構不是傳統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那種金字塔結構,而呈開放的網絡狀。網絡具有整體性、綜合性、開放性、動態性、非線性和多元互補性等特征。因此,知識經濟時代的思維方式亦應該包括具有這些特征的實踐——智慧型思維,其中創造性思維居於核心地位。
當代人類實踐的規模、範圍空前擴大,其複雜性也日益加強。現代社會的任何一項重大的實踐活動,都要涉及大量的技術、經濟、環境、社會心理和倫理等問題,其中一些甚至還跨越國界並且對未來產生影響。我們目前麵臨的許多社會問題早已打破了傳統分工的界限,為此也要求我們的思維方式必須變革,以適應於對複雜事物的整體分析。通訊網絡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把全球連結成一個整體,多種多樣的和遙遠的信息在瞬間就可以獲取,跨學科、跨文化的對話可以廣泛地進行,合作和競爭都將進一步加強。每一國家、地區和民族都同整個世界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發生實際聯係,並通過一定形式來利用全人類所創造的一切。這就給每一個國家和民族(乃至個人的發展)增添了活力,提供了多樣化選擇的機會,從而激發創造和推動變革。求變、求新、多樣化和節奏加快是信息社會的重要特征。它要求我們具備廣闊的視野、活躍的思想、敏捷的思維和即時的應變能力。開放也是對不同觀念,尤其是對創新性的新思想、新規則的開放,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創造來更新自我。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的特征是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當我們的活動規模、複雜性和變化速度增長時,產生穩定性並支持開放的發展所需的調解信息就更多。
知識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其基礎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多種技術的集合,多媒體即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媒體的有機、完整的利用”;信息基礎結構是一個由物理設備、數據庫、應用係統和軟件、網絡標準和傳輸編碼以及具備開發應用上述結構的潛力的人五個部分整合而成的多層網狀結構;網絡信息空間的設計更需綜合運用迄今為止的一切人類文化成果。信息技術和社會的信息化還為現代的整體性、綜合性思維奠定了新的基礎,把它推向了新的發展。